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環安市場的供需平衡與核心價值

內容僅為個人思緒紀錄,並非嚴謹學術文章!

Part One  The Quantity Equilibrium of Demand and Supply in ESH Human Resource Market

從幾個基本卻關鍵問題來加以推導:

1.假設沒有法規專職人員/專責單位的箍咒與限制,業界環安(原始的)業務與人力需求為何?
個人猜想:
需求與規模或許會只有現在的1/2到1/10左右,理由如下:
環安的業務可以由廠務、工設公用、總務、人事行政等相關部門cover
有智慧一點的公司,會安排老屁股與待退資深員工來接任此一職務(既懂得公司的文化內規又德高望重=>碎碎念各部門的年輕小夥子也比較會照做)
少部分公司才會有專職與專責工安的需求,例如化工石化廠,for 製程安全的分析評估與作業管制,另外的部份則是建置與維持管理系統=>例如跨國與大企業

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例,2008年營運中家數合計3837家, 2008年全年營業收入3411387176 (千元),3兆4113億元,從業員工數合計 492394人,資料整理如下表:



則電子零組件業專職與專責環安的人力預估如下:
473+342*2+155*3=1622
預估約為1500-1700左右






依據經濟部96年度工業統計調查報告,營運中工廠家數77,578 家,從業員工人數230.7 萬人,每間工廠平均勞工人數約30人、平均每家工廠營業收入1.9 億元、平均每位從業員工創造的營業收入為652 萬元。
由以上資訊大約可以估算出,整個台灣工業與製造業的專責環安人力需求約在1.5萬-2萬人附近(不包含公務人員)


2.法規對於環安人力需求的影響:
  • 消防:還好,公司只要有代表,可由相關部門參加訓練擔任防火管理人員,倒是多出了許多從事消防業務的顧問公司
  • 環保:也還好,但是保障了相關科系的學生可以直接參加甲級的空水廢毒訓練班
  • 勞安:比較過份,勞安組織與自動檢查的法規直接規定一定規模以上的公司需有一定編制的專責專職安衛人員(不得兼任環保與消防,也不得兼任總務人事行政與廠務設備),而且相關科系的學生可憑學分數直接具備管理師或管理員的資格,不需經過考試。

如果要落實以上規定,則預估相同產業規模與條件之下,光是安衛就需要1.5-2.0萬人,環保的部份還另外需要1.0萬人左右的專職與專責人員
換言之政府與法規的緣故,讓業界的環安需求與人力負荷增加約50%出來


3.環安人力的供給
看大學部與碩士班的員額
依據以下二手參考資料:
"93年度"環境()領域相關系所之碩博士班招生,計有31個環境()相關研究所,共計每年招收921位碩士生,141位博士生,大學部計有27個學系,每年共計招收1,748位大學生。
而假設安全衛生方面有關的人力供給與環保領域相同
每年大約有3500-4000左右的環安大專新鮮人,外加將近1800-2000人左右的環安master投入就業市場 (已經是用93學年度的資料保守估計!)


4.環安人力市場的平衡

假設整個環安就業市場的規模約為3萬,每年週轉率為10%,所以每年約需3000名的新血輪投入(以104的職缺來看,每天的環安職缺大約有100多筆,所以此一估算應為合理;另外不考慮公務人員,因為幾乎直接做到退休,不會因為薪資太高被資遣的週轉狀況發生)
對照以上每年5千人左右的小環安加入,顯然其中至少40%的社會新鮮人無法"學以致用"、無法從事環安相關職務  (也難怪工業區內的老舊PCB廠用到一個台大相關系所的master)
而以annual turn rate 10%而言,意味著有一半以上的環安人,工作年資無法超過10年,另一半的工作年資可以超過10年=>不知此一估算是否合理!?

另外以人力需求而言,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大陸的經濟起飛,理論上會越加重視環保與工安,只不過這個部份談起來會頗像賣鞋業務員考察非洲市場的笑話般=>樂觀的回報說:大家都還沒穿鞋,所以大有可為;悲觀的回報說:大家根本不穿鞋,所以沒搞頭...。


以上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看來看環安就業市場的"量"
至於價的部份請參照本格拙作=>揭開薪水的面紗
http://eshmanager.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17.html


-----------------------------------------------------------------------

Part Two The Key Ingrident of ESH Job Function
關鍵問題如下:
1.什麼是環安不能被外包的核心業務?
2.為什麼現在的顧問公司只能做硬體工程/環測乃至於甲丙危等業務?
   換言之,為什麼沒有出現一家出租環安臨時工的顧問公司?
3.哪些環安的業務是Must Have? 哪些又是Nice Have?

關於上述疑問,很高興大陸網友也有一些深刻的反省與比較,文章請參照:
http://hi.baidu.com/°²È«ÎÄ»¯/blog/item/d9972bface97e1849e514693.html
http://hi.baidu.com/°²È«ÎÄ»¯/blog/item/fb936d8de52ca31fb31bba9d.html

而版主個人始終認為,專職專責環安人數的多寡不是問題的核心與關鍵,關鍵應該在於如何改變同仁的認知與塑造出組織的安全意識與文化
而其關鍵與秘辛在於"權力",請參照=>
http://eshmanager.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2.html

在這點,杜邦又有留下了一些線索給我們參考:應該是讓公司當中,最懂生產和製程技術的人來擔任安全幕僚....(而不是用剛出校園空有證照、但沒有實務和業界feeling的人來擔任環安幕僚)     
可惜,官員沒有注意到或說是故意忽視這點!
也或許這是反映了經濟學上所講的:供給會創造出自己的需求=>因為有太多環安的學生沒飯吃,所以學界與官員一拍集合,透過立法程序,假提升工業安全衛生水準之名,行保障環安從業人員工作權力之實 

難怪台灣的小環安薪水永遠不高,因為只能做申報/開5S缺失等進入障礙不高的工作,換言之職務的進入障礙,如果扣除證照的束限,在同工同酬的原則下,環安新人應該只能領和總務阿妹一般的薪資水準。

以上角度來看,環安工作的真正含金成份與價值,不是在於證照,而是在於具備該產業與公司的隱性知識:製程特性、機台/化學品危害、勞工作業模式與心態、公司文化與經理人style....

而上述的這些隱性與冰山水面下的知識,往往需要經年累月的摸索與嘗試才能具備,然而只要換了產業甚至換了家公司就必須從頭來過,因此經濟學上說這些知識是屬專門性質的資產(例如半導體業用的上千萬乃至於破億的曝光機台,只能用在半導體的黃光製程,無法轉移給面板業的黃光使用)

培養這樣一個人,要花的心力與成本是難以估計的,所以其實"總成本"最低的方式,反而是讓已經被公司套牢的設備或廠務老屁股轉作環安
如此雖然有點"廢物回收再利用"的fu ,但這些老屁股已經很清楚公司製程特性、機台/化學品危害、勞工作業模式與心態、老闆與各部門主管的習性....再回過頭去看法規與執行環安業務反而可以事半功倍。

在台灣,官員與法規過分重視程序與形式,至於實質意義卻完全無略,導致要搞清楚法規與專門字句解釋的進入障礙頗高,讓事業單位老闆望文生畏,所以乾脆請個通過考試有牌的環安來代勞(反正薪水也不高,但後續要付出環安無法落實與許多光怪陸離現象善後的代價).....

本末倒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