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筆記-西方憑什麼(中)

作者 Ian Morris

史丹佛人類中心的介紹

維基百科

真面目
 
 





 

第六章   羅馬衰亡,漢帝國瓦解 

西元前100到西元後500
中國早在漢代就使用燃煤與天然氣,卻因為缺一個地中海,繁華不如羅馬。「第一次舊世界大交換」的最重要內容是病菌,為雙方都帶來災難。 

秦的問題在於內控太嚴/集權太甚,秦始皇一死,馬上內爆/內亂

羅馬的問題則在於分權太散:兩院體制,元老院都是老富男、平民會議都是窮公民,只適合治理各自獨立的城邦,而非統一的大帝國(不知道誰才是當家) 

帝國要維持統一,只有一種方式:妥協。統治者要有妥協的天份與才能。

漢高祖分封了十位異姓王(再慢慢剷除)、與豪門和睦相處,用儒家思想來灌輸君權的正當性+減稅/鬆法讓老百姓沒有理由反抗起義;把軍隊外派戍守邊疆(避免軍事政變) 

羅馬奧古斯都讓農民解甲歸田,軍隊戍守邊疆+直屬皇帝管轄,皇帝把自己神格化。
 

東西方的帝國統治下,和平與秩序帶來社會的繁榮
人類竟然開始運用煤、天然氣、水力與風力(除了原本的人力與獸力之外)
而風力與水力的運用主要則是航運,造船帶動鐵匠製造與商業貿易。 

相對於歐洲,中國欠缺地中海的地理因素,因此貿易不如羅馬帝國,只是專注於疏濬黃河氾濫。
 

東西方經濟成長都有推拉兩種力量

拉力:
國家的公權力與收稅

推力:
當時的氣候變化,西元前
800年的全球冷化,讓低階國家陷於戰亂,有助於形成高階治國的環境,對溫暖地區是利空(歉收),對於寒冷地區則是利多(帝國擴張範圍、進行開發)

相較於希臘時代,羅馬時代可謂是消費者的天堂(留下各式各樣的器具)

 

高階治國的循環

國家統一之後,皇帝開始集權慢慢消弱諸侯,甚至對外發動戰爭,擴大領土(強幹弱枝)

領土擴大之後,需要分封而治或者浩費更大能量分從負責;乃至於長久下來,均衡也可能擺盪到有利草原游牧民族,讓帝國輸掉邊境戰爭,帝國要不繼續耗費資源發動戰爭、要不接受勒索/和親,再來以夷制夷或分封邊疆地區自治/自立為王(變成強枝弱幹)

再來五胡亂華或者分裂為內部各山頭

養軍隊很花錢,可集權,軍人也會想竄位干政

不養軍隊則壓制不了地方諸侯,沒實力的時候只好靠外交

帝國崩解之後,人口減少/人壽縮短、民生更加艱辛

 

帝國內部存在各種矛盾:
中央君主與地方諸侯
官員與衣冠世族
員外貴族壓榨農民
帝國居民把原住民趕入山林 

高階治國其實是高空走繩的藝術與動態均衡
千百年之後的政治矛盾與人的私心算計其實相同

 

而在亂世當中宗教的興盛,其實只是社會發展的果,而非因

社會發展與國家秩序落空時,中間的民生與社會秩序的空缺就由宗教來彌補

甚至回到政教合一的老路,乃至於衰弱的國家政權要依靠教會與教徒的力量(國家領袖禮遇宗教領袖)

 

 

 

第七章  第一次黃金交叉,唐宋盛世

西元300-1100
541年中國超越西方,結束一萬四千年的西方領先。中國領先幅度將在北宋達到高峰。伊斯蘭竄起成為西方核心,基督教世界則是落後邊陲。
 

東方的上昇
江南後發優勢:稻米種類、育苗技術、水車、水陸運輸
兩極化的中國:
華北是高階國家,軍事強大但經濟疲弱
環南則是低階國家,中央疲弱,擷取不到地方經濟活絡的收益 

西元589年隋文帝打下江南,建立大統一帝國,讓華北強權收割華南經濟成果,建設大運河(原本目的為運兵南征),讓華南榮景向北擴散

大運河有如歐洲的地中海,讓中國享受水路貿易之便、華北城市人口大爆炸:唐代長安面積80平方公哩,人口約百萬

 

管理的雙面刃
貿易需要組織官僚的管轄才能蓬勃發展,讓農人與商人獲利致富
當官僚管太多、規定太繁瑣時,對發展是一大滯礙:吏制膨脹、下有對策鑽漏洞
雖有舉察制度延攬人才,實務上卻為門閥所壟斷,直到七世紀發明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變成一種行業與favor school smart的人)

大唐開放融合中外

 

 

西方的下降

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

必須對付東邊的波斯、西邊的日耳曼等諸蠻,遠征過程遭遇鼠疫,人口銳減

帝國內部動亂,經歷一世紀的戰亂、瘟疫、民生凋零。

 

 

伊斯蘭的崛起

波斯與拜占庭帝國在兩國的交界與邊界用阿拉伯人來束守、各自建立自己的從屬國(因為這比自己派兵划算)


當波斯與拜占庭帝國國力衰弱(西元610)時,出身阿拉伯商旅的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見到天使示現的異象,結合宗教與軍國主義興起西元674年兵臨君士坦堡 

只要求被征服的地區人民信教與繳稅。

 

安使之亂與伊斯蘭分裂

原本唐室為維持集權的管制比兩漢嚴格,但唐明皇寵愛楊貴妃,讓安祿山軍權所應受到防範與牽制受到忽略,為平定安使之亂,讓節度使(地方軍事首長)權力膨脹、引進突厥奇兵,之後分裂成魏晉南北朝與五胡16

集權只是壓抑其他勢力與種種矛盾,皇帝英明時可以發揮力量under control,但皇帝也是人有愚會昧、不同時代挑戰形形色色,早晚出亂子合久必分


當中國唐明皇的愛情引發浩劫,西方伊斯蘭引發災難的則是兄弟之間沒義氣

西元632穆罕默德辭世,由眾酋長當中推舉一位哈里發khalifa(真主代理人)

第三任哈里發於656年遇害後,由穆罕默德的堂弟暨女婿-阿里擔任哈里發
 

阿里主張扶貧、公平分配戰利品(左派)得罪既得利益的諸多酋長,西元661年阿里被反對者所殺

西元680年,阿里之子侯賽因起兵反抗繼任的哈里發失敗被殺,這個派別成為後來的「什葉派」,認定自己才是血脈與真主的繼承人(相對激進)

而其他的伊斯蘭教徒則認為此一說法荒謬,遵奉傳統教規(sunna),稱為「遜尼派」
Anyway,整個伊斯蘭國後來分裂為十幾個酋長國

伊斯蘭教不似基督教、佛教,沒有教會或僧團組織,教內無階級尊卑。

 

北宋能源革命

中世紀溫暖,華北雨量偏多=>利多;華南雨量偏少=>利多,西元1100年,中國人口約達一億

城中鋪石、鄉中鋪磚以利運送糧食到碼頭,江湖連通,造出適合航行的大船

也發明飛錢(信用狀與紙鈔)以方便貿易

京城開封是最大的最大的鐵器市場,為煉鐵,鐵坊買下一整座山頭砍伐樹木,造成薪材價格高到老百姓買不起

之後資本家發現用煤炭取代薪材(開封正好臨近產煤區),成就一流兵器

水車紡紗

此時中國已經發展至接近產生工業革命的臨界點(發展水準讓馬可波羅訝異不已)

 

 

 

第八章   為什麼不是鄭和發現新大陸?

西元1000-1500
蒙古征服,打通「第二次舊世界大交換」,中國科技移轉到西方,包括鑄鐵和槍炮。西方開啟武器競賽,本為邊陲的大西洋岸獲得後發優勢。


蒙古征服歐亞

農民從牧民中拿走土地,牧民則從農民中學到武器與兵工知識。

成吉思汗聰明地將土木工程隊伍安插入騎兵隊 

蒙古的征服類似伊斯蘭:領悟留民在田/收租課稅的效益遠大於把人殺光或耗費心力治理。 

開封陷落之後,蒙古軍帶來飢荒、疾病,南北貿易中斷+1194年黃河改道讓各運河荒廢,讓中國人口減少了1/4(2500萬人?!)

西元1290年的中國已不可能有工業革命的機會。

 

第二次舊世界交換

中國在西元前六世紀懂得鎔鐵鑄鐵,西元一世紀在國內普及,阿拉伯人在西元十一世紀習得,歐洲則遲至西元1380(鐵器能夠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力)成為火炮的基礎。 

除了造紙術/活字印刷、羅盤/火藥之外,交換的還有病菌-黑死病在1331年從中亞草原開始蔓延,1351年奪去西方1/3人口(東方的災情應該同樣慘重)

黑死病之後遇到中世紀溫暖期結束,穀物歉收,農民造反,1350年大元帝國瓦解。

 

西方武器競賽

鄂圖曼土耳其在14世紀建立帝國,1453年攻佔了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

Wiki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突厥人)

拜占廷帝國

隨著鄂圖曼土耳其人進逼,歐洲各城邦不但要和異教徒作戰,彼此的攻伐整併也更加劇烈(鐵器/火藥的傳入正式時候):把砲管加厚、鐵彈取代石彈、改良黑火藥
讓國王可以鎮住教廷與貴族

東方則是朱元璋,以維穩/維持社會安定之明行禁海與禁止商販互市;明朝視蒙古部落為唯一大患,然而卻只依賴傳統軍隊,而非先進武器 

當時鄭和能夠下西洋,代表宋代的科學工藝基礎還在、甚至繼續提升,這些工藝技術怎麼沒用在發展軍工,真是個謎:
蒙古人沒有城牆,所以不需要威力更強的大砲?
東廠軟實力讓國內的維穩控制無虞,不需借重這些技藝?
當時這些技藝工匠收歸在中央而非民間,缺乏技術的競爭與擴散?

 

義大利文藝復興VS北宋理學運動

12世紀北義大利的城市擺脫日耳曼人與教皇的控制,成為新興經濟列強,這些城邦數百年來聽命外來政權,如今成為獨立共和國(也恰巧擺脫宗教教義),尋求自治之道,因此向古籍中的古人尋求答案。在極力臨摹古代的過程中,反而帶動出一種非傳統、探索可能的創新。 

相較於東方的理學運動,雖然也都思考眼前問題,但可能欠缺當時歐洲的科技發展與軍事競賽,留於空談與冥想

或許明代的菁英害囿限/害怕文字獄與東廠迫害,社會充斥文化保守主義

 

地理決定了發現新大陸的是哥倫布而非鄭和=>歐洲到美洲距離約5000公里
亞洲到美洲距離約一萬公里
歐洲人因馬可波羅,以為有富裕的東方可以開發,而東方中國自視為天朝,無向外探索的野心

 

西方雖然有文藝復興、航海技術、火炮但整體而言,此一階段發展領先的仍是東方。

 

 

 

第九章   各拓新疆,第二次黃金交叉 

西元1400-1800年,這段時間東方發展上昇1/4(37=>50),西方發展上昇兩倍(30=>50)

槍炮改變地理,再無牧民擾邊之患。西方發展大西洋經濟體,全新的思考課題啟動科學革命。維持一千兩百年的中國領先局面在1773年結束。

1557年明朝官員對抵達澳門的葡萄牙人,睜眼閉眼

1570年葡萄牙人抵達日本長崎

美洲的新作物玉米、馬鈴薯、花生、番薯能忍受惡劣氣候與環境

1450-1600東西方人口都倍增,而人口倍增造成所分田產越來越小,收成不好時遍地饑荒,飢餓的農民不但不繳稅還可能直接造反(落第書生亦同) 

大部分君王面對以上問題的解法:中央集權或對外擴張

 

日本豐臣秀吉,以拜佛之名,行收繳槍械,外家統計戶口、丈量土地、分派責任稅額、徵丁入伍,完成集權統一

明朝這邊沒有類似的戶口統計,不槓上士大夫或地主階級,任由稅籍資料朽壞,府庫缺錢就停止支付軍餉,導致沿海地區官、盜、紳間的身分模糊

戚家軍軍費是浙直總督私下撥款,財源則是地方豪門(等同於地方自衛隊)

1570年代張居正更新賦制,推動軍隊現代化,但1582去世,百官反撲,明神宗事事受阻,1589年起罷工,25年不上朝,1602(萬曆40)有半數官職懸缺。

期間1592年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竟然失敗…1598去世,日本因外在威脅太少,竟然停用槍炮,回頭使用武士刀。

 

鄂圖曼土耳其VS哈布斯堡王朝 

土耳其蘇丹一腳踩西方舊核心,另一腳踩中亞草原

有基督教奴隸的火器兵配備火槍與加農砲,也有牧民世家來的騎兵

為收買人心,將征服來的土地分封各世家,並丈田課稅,以確保火器兵能夠領到足夠薪餉 

然而鄂圖曼東邊有波斯帝國,依賴火器優勢,把波斯困在原處,1517揮軍西南拿下埃及=>缺糧的君士坦丁堡確保了尼羅河糧倉的供應

1529年包圍維也納 

此時西歐照理也應該統一在帝國下,但基督教諸王公寧為雞首不為牛尾,挺哈布斯堡/反哈布斯堡,雙方在全歐交兵 

哈布斯堡王朝

西歐之所以沒有統一,是因為內憂內部分裂與外患(鄂圖曼土耳其)的支出,超過哈布斯堡王朝組織與財富所能負荷,西歐注定要分裂,而非土耳其或中國般的統一

 

明末民變VS歐洲宗教戰爭
災難與天啟五騎士的pattern模式
  • 核心地區耗盡資源或遭遇氣候變遷(冷血只顧收稅的中央、缺乏耕地或歉收的基層)
  • 飢民移往邊陲山林與貧瘠之地,造成生態災難(森林、草原消失)與當地原住民族衝突(短多長空,讓問題更嚴重)
  • 極端左派的共產與宗教訴求造反正當性與凝聚大量底層飢民,到處搜括掠
  • 政府喪失控制力量/政府失靈(發不出糧餉,官變成盜匪)
  • 疾病與死亡伴隨人口遷徙或戰亂過程(消滅過多人口、破壞既有秩序/改朝換代)
  • 在廢墟當中,重建新的朝代與秩序

 

草原公路的封閉VS海洋公路的開展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

條約背後的代表意義是:
東西方農業大國在槍砲的加持下聯手讓亞洲內陸草原游牧民族就範
(收編這些地域與游牧族群)

防止游牧民族的掠奪與加入天啟五騎士

草原公路一封閉,代表舊大陸的歷史變化章節闔上(海洋公路與美洲新大陸成為新的章節)

 
1500-1750的海洋帝國與三角貿易
 


圖片出處:
崛起的左岸,比呆丸島更宏觀、注意這個議題


16世紀歐洲帝國主義君主把新大陸視為掠奪取財之地,以挹注歐陸爭鋒的軍費(掠奪印加帝國的金銀),大西洋分隔兩地是障礙

到了17世紀,分隔兩地的大西洋與新舊大陸的生態差異,發展出貿易路線

1608年,法國人回到魁北克作毛皮貿易

1613年,荷蘭皮草商人入住曼哈頓,買下全島

1650年,北美把牛和魚乾賣到加勒比海,加勒比海把蔗糖賣給北美、非洲、歐洲;渡海而來的殖民者與奴隸開始蜂擁而至。

 

如果哈布斯堡統一歐洲,美洲僅會是掠奪的邊疆地域(商人是歐洲君王的提款機)

然而西北歐的荷蘭與英國,變成是貿易的受益者

1750年,北大西洋兩岸,因為貿易(比較利益法則),冒出史上最早的消費文化,越來越多百姓出賣勞力、拉長工時,以買更多的糖、茶、報紙;時間成為百姓計較的金錢。

 

 

歐洲科學革命VS清代考證學

為了兩岸貿易與航海精確對時,原本關注古代哲學邏輯的鼻子離開書本,轉而觀察:星斗天文、時鐘機械運作原理 

1687前牛頓出版數學原理,機械運作的世界觀(雖然當時他還著迷於煉金術)

吃太飽能夠消費的人群,大家喝茶聊是非產生出與論”(最早的鄉民見解),痛批君王特權、蓄奴、殖民、同情婦女與猶太人的次等公民身分。 

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顧炎武致力於學術研究,留心於經世致用之學

可惜選擇尊古,東方沒有出現伽利略或牛頓

東方欠缺兩岸貿易與連帶來的富裕消費生活型態,所以沒有冒出工業與科學革命的脈絡?

社會發展逼出什麼問題,當代人就會回答當下那個問題

西歐有了新大陸與貿易需求,需要丈量土地空間、時間與金錢的精確標準

有了時鐘、蒸氣機與紡織機,自然會產生機械的世界觀,帝王也必須正視科技的”效用”


相較於東方康熙的考證與編註圖書,只是收編知識分子不要再外散撥謠言、意圖反抗 

康熙雖然是當代屬一屬二的君,也接觸到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各種科學知識與科技,但是當時東方就是沒有如同西方有大西洋疆域帶來的刺激與需求 

西方各國競爭,不斷戰爭,需要科技與科學發展作為戰爭,也結束外包海盜掠奪,由各國建立海軍殖民;1815年,多年鑾戰讓西歐槍砲技術、軍隊管理與金融實力推向頂點,鄂圖曼土耳其不再能夠侵擾歐洲。 

東方清朝統一,亦無游牧民族外患(和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日本更是鎖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