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一)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2512

 

人權天賦,政府的存在就是保障人權,政府侵害人權即失去存在的正當性,應該被推犯(各種歧視e.g., 種族/性別/投票權差異/次等公民=剝削人的平等,米國爭辯蓄奴是否違憲內戰 在南北戰爭中傷亡的雙方士兵可以理解背後的意義與道理有趣的是百年後米國政府為了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保障自己國民的人權與安全,而去侵犯他國!)
 

法律必須要得到被統治管轄者的同意,否則只是一群少數人剝削大多數人的工具(制定與詮釋法律的權力需要去爭取)
繳稅是人民的義務,繳稅義務就有(推派代表)監督政府如何使用稅收的權利
中外都是透過流血革命才促成立法機制保障人民產權、約束國家徵稅濫權
獨立的司法制度背後是現代文官行政與教育體制 

產權的保障與可預測的司法行政體制讓人民願意因自力而努力、國家經濟得以發展

 




 
 
第一部  政府
 
第一章  政治發展是什麼?
三要素
政府
公平中立的文官體制,而非家產制 
法治
獲得社會共識的行為規則,而非有力統治者的私意或法律契約
 
問責
程序上,有定期公正的選舉,讓公民選擇與約束統治者
實質上,統治代表 回應整個社會長期的利益
 
三要素平衡的兩難
政府要有足夠力量與稅收才能抵禦外侮、執行法律維持治安、提供公共財
而法治的目的是約束政府的濫權(=讓公務體系做事綁手綁腳)
選舉制度固然可以換掉失職的代表,但也會讓參選人賄賂選民、炒作短多長空的政策利多、西瓜挖大邊(犧牲少數/討好多數)
 
 
現代政治由古代壓榨式、家產制的統治演化來,but How?
1.國家間的軍備競賽,效能強的國家取代掉效能差的國家
2.工業革命/航海時代後的經濟型態變化,催生新的觀念與做法。
 
而政治不單只會進步清明,也會腐敗衰退,原因
1.無法因應外部環境變化,天災人禍
2.統治階層的私心與營私
現代社會還是有許多部落文化的例子
e.g, 地方派系、高層政商關係、政治酬庸
 
政治衰敗的路線與pattern
1.慢慢腐化、效能與公正逐漸低落(回歸家產制,潛規則=>公平正義總會老)
2.出現對抗菁英公務階層的極端民粹主義團體
 
 
現代國家的演化
部落社會=>大部落擊敗小部落,取得資源,變成超大部落=>超大部落的酋長把整個國家視為家產=>為了有效壓搾與統治,建立文官制度=>各方勢力的反叛與天災人禍的循環週期讓國家分合=>有參與權的國家取得正當性(徵兵/課稅)打敗獨裁極權國家=>各國仿效選舉制度,而民主只能做到盡量不排擠少數族群=>二次家產制的出現或貧富差距撕裂社會
 
米國的民主制度與政治建制是為了防範多數愚民侵害少數菁英
 
 
 
第二章  發展的層面
 
政治制度的演變背後是
經濟成長
吃不吃得飽、貧富差距、生活的富足與幸福
 
社會動員
不同的利益團體,這些團體也受到工業化與經濟成長的影響
 
公平正義觀念的脈絡
君權、人權、宗教
 
 
十八世紀之後世界如何改變?
工業革命
造成生產工具、生產關係與社會關係續改革,沒有持續改革進步,資產階級不會存在;所有社會都不斷受到擾動、隨時存在不確定性與騷動,所有神聖的事物都被玷污了,人被迫冷酷地面對真實生活情境與其他同類之間的關係(人相互剝削)
工人要求加薪、更好的工作環境、發言與投票權 
全球化
造成技術擴散,也把技術背後的價值觀、政治經濟制度擴散與複製 
好事不會一起發生
經濟發展、社會動員與政治制度發展三者無法匹配、存在落差
外來政治經濟制度與生產技術,一方面可以調高經濟成出,但另一方面讓國家不穩定與動盪,不穩定的政府導致更多的衝突與暴力,進而讓國家陷入低檔均衡
 
 
 
第三章  文官制度 
限制政府權力之前,必須讓政府有做事的權力,換言之,政府要有治理能力,而政府不會憑空擁有治理能力
控制腐化與提升行政效能兩者就政治建制而言是對立 
e.g., 印度
是成功的民主政體,但是行政效率不彰
經濟有成長,但是文官制度與行政體制就是沒有效率
對照組
中國大陸
是經濟成長與建設的典範,但行政體制貪腐而且犧牲多數百姓權益
 
公務機關本來就比司部門沒有效率,面對與處理的也是更難計算效率與效益的公共財(交通、國防、外交、公共安全、環境品質),也必須抗衡有力的少數大咖在徵稅重分配過程中搭便車與占便宜(犧牲其他多數)
 
政府的功能
極簡
提供公共財:
國防、法律與治安、保護產權與貧困救濟、維持市場秩序 
中間
解決環境與教育問題
提供公共醫療與社會保險
規範市場獨占壟斷與資訊不對稱 
激進
財富重分配
主導產業政策與人民就業
消防防災 
哇,看到以上這段才曉得原來政府也是應該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期待政府做越多事情,政府支出佔國家GDP的比重應該越大),而台灣的政治人物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結果就是看似每一樣都有物美價廉,實際上就是政府連最核心的基本功能都沒顧好
政府官員也會挑軟的柿子吃,宣揚那些投入資源小、績效能見度高的事情
 
如何評量政府的經營績效
世界銀行 全球治理指標
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報告
 
稅收高不見得會有高行政效率的政府
有高行政效率的政府,國家才會富有(人均GDP)
 
衍生問題:為何北歐大家會對政府有高度信任、願意承擔高的稅負?
而其他國家往往把政府視為效能不彰的寄生蟲、而非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Hint: 文官體制的建立是否早於民主?
如果先有民主票選機制,文官體制往往淪為當選人的政治酬庸獎品
 
 
 
第四章  普魯士的文官制度 
戰爭與軍備競賽是政府現代化與提升文官體制的根源
國王的統制透過發展良好的法律與文官制度來執行,而文官制度也可以束縛國王的濫權
 
普魯士容克(Junker)的前身是各地領主
普魯士是個被各強大敵國包圍的內陸國,為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保障生存=>建立強大的軍隊是攸關國家生存的大事
威廉透過各種手段,把原屬於各地的財政權與民兵都集中到受他控制的文官體制下,皇帝本人也受宗教改革影響,崇尚節儉與樸實
普魯士是一支「有政府的軍隊」而非一個「有軍隊的政府」
 
文官制度要對一般人開放、唯才是用、吸納最優秀人才,文官要接受法律訓練與制約。
 
而文官要受到法律約束,以往德國各邦相互興訟
之後宗教改革,觀念由君權神授轉變君權的正當性在於保障人權、體現公眾而非私人利益,體現在法律當中
 
文官自主性與問責的矛盾
有自主性的司法系統判決時是依據法律條文而非政治大老的控制或金錢的賄賂
有自主性的軍隊拔擢軍官時,是依據戰功而非關係背景。
 
德國歷史中,沒有像其他國家,發生過黨工擔任政務官或者把大批政府職務分配給黨工。
 
中國自秦朝就有文官體制,但文官沒有自主性
然而授權給文官體制,代表領導人失去掌控力,變成文官制度的囚犯
有些文官也很懂得利用資訊不對稱或消極不配合來篡奪政治權力
 
古代君王獨權,文官體制的消極配合可以制衡
近代過度自主的軍隊(德軍參謀本部擬定兩線作戰計畫)
難受監督、自我繁衍與自利的文官體制,讓民意代表與領導人難以施展身手(公務文官體系也是一個利益階層)
另外想到的問題是:
近代的民主政黨輪替,讓當選人必須急功近利追求政績與能見度,而大家如果不是圖謀雞犬升天,幹麻去幫政黨候選人抬轎?
理論上,文官體制應本於專業與長久之計規劃各項業務,實際上事務官隨著政務官打轉,政務官也不懂得各項業務實際執行的細節與法規規定
有些事物官也會仗侍自己的行政經驗參選與擔任政務官
理論上政務官應向人民負擔政治責任,照理應由人民民意來決定去留,然而實際上政務官的去留端視其與領導的關係是否密切。事務官去留受有明確法律規範,但實際上可謂是鐵飯碗,難以處理不適任公務人員。
 
 
 
第五章  腐化
 
現代社會很清楚地界定公有與私有,才有所會貪腐的議題
十七十八世紀之前,君權神授、整個國家都是君王的家產,沒有公共領域的問題,自然沒有所謂誰的資源被濫用的問題
 
之後統治權的正當性觀念君權神授轉變成為公共利益的保管者,抽稅必須提供相對應的社會福利與保障作為回報。
 
 
腐化有礙經濟發展的原因
1.大家會把資源用於行賄官員,而非導入有生產力的用途
2.低薪的官員貪腐(接受政商高層的賄賂),相對的讓是榨取大眾的利益圖利菁英階層
3.鼓勵最聰明的人尋租而非從事實事生產
 
 
不單純的腐化
1.人為創造的稀少性
e.g., 政府核發執照與特許,設立關稅、獨賣制度與國營企業
有時不是壞事=>國家獎勵投資與促進產業轉型
有時是壞事=>被某些菁英利用作為妨礙他人進入與市場公平競爭的手段
從保護濕地、揭露上市股票資訊到承擔食品藥物安全等,政府所有的功能都涉及創造人為的稀少性,同意或撤銷管控的背後都含有經濟上的利益。
 
2.酬庸與侍從
不同階層與擁有不同權力的人彼此間交換好處
酬傭關係存在於所有民主或威權政體
侍從關係則存在於民主政體:由政黨組織透過文官系統,對於支持者分配利益或福利方案
 
侍從主義制度傷害民主的方式
1.執政黨透過安插自己人馬來傷害文管體制建立在能力、技術與公平的基礎
2.強化既有的菁英階層勢力,有更多的公共資源可以來收買一般公民的支持
呵呵,普羅小民要的只是解決切身問題、官僚體系苦民所苦
在此情境脈絡下,一些民代也很懂得利用自己代表的地位,壓迫公務體系做選民服務、固票
 
3.消極作為的公務體系
明目張膽的貪污:成立境外帳戶、收受賄賂與洗錢
消極作為的貪污:拿錢不辦事,領取政府補助卻不提供對應的建設
(想起一個老故事批判-大家要選一個污錢、養自己派系但會做事的候選人,還是選一個清廉但不會作事的候選人?)
 
 
酬庸與侍從是自然而然的人際社交關係
人際關係的基本生物性原則
1.親屬選擇(自私的基因)
2.互利行為
 
不講私情、強調公平的公務體系運作,其實違反人的先天本性
呵呵,有一陣子我好驚訝與讚嘆公司某些人對於巴結董娘的用心與手段
現代社會與政治組織運作,一直沒擺脫原始部落當中,頭目對於追隨者的酬庸與侍從行為,跟對主子雞犬生天通常是取得政治權力的有效途徑
而當權者統常也依賴一批心腹(同鄉、同學、親戚)來掌控重要機關與各次級組織
 
從某個角度而言,用政見與政績賄賂選民,可謂是一種選民對政治人物的問責,也可以促進大眾參與政治(是好事)
然而對於其他沒有受到照顧的選民而言,這可謂是一種當選人和其選民族群之間的侍從行為(受到不平等待遇與相對剝削)
 
而在收入與水準很低的社會,承諾給選民好處(或者直接買票賄選)遠比提出政見與計畫承諾,更容易讓讓選民出面投票(否則花時間投票也很麻煩)
社會收入與水準提升之後,所謂的民主才不會流於投票表象,想出人頭地不會一昧想搞買官,而會從事生產與創業。
 
而通常反對黨或外來組織,在取得政權之前相對清廉與高度自我約束(因為沒掌權、沒有資源可供酬庸);當家之後,開始出現內部爭奪資源腐化。
 
呵,我又開竅了,政治沒有絕對的是非公平,只有在過頭與不及兩端之間的擺盪與循環。
 
 
 
第六章  民主誕生之地
希臘與義大利如何因為侍從而成為歐洲金融危機的中心?
民主現代的希臘,為何侍從主義繼續深化?
 
希臘與義大利問題的根源在於:把公職任用當成政治酬庸的資源,造成行政體系的膨脹無效率以及預算赤字激增
經濟成長不足以讓侍從主義消失,社會新鮮人反而被運作良好的侍從主義與共犯體制吸收。
 
對照組米國:經濟成長創造出一批中產階層階級,成為要求政治進步、參與以及改革的基礎。
 
低信任社會
南意大利與希臘的傳統生活非常類似,缺乏人際信任、公民組織,以家人和家族為合作的主要基礎。
對家人效忠的另一面就是不信任陌生人與圖利自己人。
 
在中國南方、西班牙與拉丁美洲很多鄉下地方,鄰居不是潛在的好幫手而是危險的敵人。
在這種社會脈絡下的家族企業,有兩本帳冊,一本是家人看,另一本給政府官員看;逃漏稅是社會所認可,因為政府被視為另一個危險的陌生人。
 
而近代都市化與工業化,對希臘以上的社會心態與運作方式破壞有限,人民雖然由農村移居都市(都市村民),在歷史上優先後被義大利與德國佔領,外國勢力主導影響希臘政府與政局;形成對政府與他人高度的不信任、家庭主義與缺乏公民意識。
 
希臘獨立戰爭
 
英德法比利時,先進行工業化,在有選舉權之前就有勞工階層與組織,之後才有訴求重視勞工與中產階層的政黨
 
希臘順序相反:被外國控制的弱勢政府+很早就開放選舉權與民主參與,兩者塑造侍從主義的溫床=>地區與氏族才是政治運作的核心。
整個國家也欠缺強大的工業與資本市場經濟,這意味著政府是主要的就業來源:希臘政府公務人員佔GDP的比例是英國的七倍
 
希臘近代歷史
 
不論是哪個政黨當家主政,都忙著把自己的選民塞入公職(教師、銀行行員),而且公務體系制定法規保障自己飯碗,新政黨上台無法趕走既有公務人員,只能擴編政府組織來塞自己人
呵呵,難怪老德會看希臘不爽,覺得希臘人咎由自取。
 
政府素質低落,經常失去國有土地、法院審理案件堆積如山、醫院等政府設施等待時間漫長,而公務人員薪資福利是一般企業的1.5倍。
 
希臘為何無法由侍從主義中逃脫?
1.缺少尊敬國家地位的傳統
政府只是其他外國勢力的一顆棋子 
2.很晚才有資本主義與市場觀念
都市化=鄉民移入城市,也把鄉下氏族觀念原封不動移入都市與政府運作 
3.缺乏信任的社會資本
彼此不信任是一種文化習慣,即便希臘是種族同質性最高的社會,反而因家庭與家族而分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