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業界觀察

是說和一些老前輩聊天交流分享資訊,聆聽前輩對於人與事 犀利一針見血的評論

以下是一些觀察與心得
1.沒有專家的領域
2.電子化平台的價值
3.
如何把智慧轉換成金錢




這個領域裏沒有一個真正有專業的專家
They know What, but they don’t know How ! 

大多數的專家往往賣弄一些專有名詞、裝神弄鬼與意圖把大家腦袋搞糊塗(這樣他們才有信眾、也才能對這些失去判斷力的村姑鄉民上下其手、詐財劫色)

換言之,很多公司找一些外來的專家學者,只是突顯自己既懶又笨+大家裝忙裝牛


沒有一個老闆會主動重視安全與風險(扣除掉奇葩的杜邦&許多口頭宣示安全第一的得獎標竿公司,其實是嘴巴說說),冀望無心的top management重視可謂緣木求魚

話再說回來,
當業務的可以用接單量、業績金額
當設備的可以用PM機台數量、維修工時
當製程的可以用技術開發、良率水準
這個領域與圈子的人用什麼來彰顯自己的存在與績效?憑什麼叫老闆重視? 

老闆是普通人,不過想賺錢,也只有一雙手腳,會想把有限心力用在關鍵地方上,於是招收一幫人馬,設定KPI與論攻行賞,這批腳手人看似愚笨忠誠,實際上心眼可都沒歇著,也是一樣想花最少努力獲得最大效益 

You are what you measure
沒有被注意與忽視的企業風險、家庭幸福、個人成長與健康有如定時炸彈,出現裂痕與炸開,其實不是意外,只是時間早晚的必然

生產製造過程中發生事故與意外、廢料與汙染,就熱力學的角度來看,可謂是天經地義;只是有些事件的規模太大、太離譜,事業單位的家務事被旁觀自視清高與正義化身的官員學者寫成法規,於是乎本來應該是務實地面對與解決現場製程的問題,演變走鐘變成務虛搞paper record以應付官方稽查

好多專家技師、學者與官員間的爭辯可謂各說各話、文人相輕與庸人自擾

欸,出了社會的人,其實心胸狹隘/成見重,人人自以為是牛人;而專家學者,更是官大學問大,心胸狹隘/偏見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想起職安署前傅署長分享的一則自我解嘲警世故事:
他去日月潭搭遊艇環湖,想說以身作則拿起船上的救生衣著裝穿好,自我感覺良好之虞,他被船老大幹繳:「救生衣是拿來檢查、不是拿來穿的」
傅老大遭到船老大斥喝把救生衣脫下收回...

謎之傅大老聲:「X,我是職安署的署長ㄟ」


世界如此大、一樣米養百種人,觀念不同認知天差地遠的人,發生衝突與雞同鴨講也是合情合理的吧?!

只能說越大越成熟的人,越會想-幫自己想、幫別人想也考慮別人會怎麼想

身處在高堂之上的人,其實更要到現場、市場與菜市場中接接地氣,感受一下真實的財米油鹽與愛恨情仇,以避免一些何不食肉糜的偏誤。

懂得斤斤計較、一塊錢做十塊錢生意是一種聰明與能耐

懂得睜眼閉眼、留口飯給別人吃/讓路給別人走是一種智慧與心胸



----------------------------------------------------------------------------------


E化平台與系統 

這些東西早就存在,現在又被炒熱,觀念舊一點的,用賣CD與套裝軟體的方式行銷,有的土法煉鋼,走由下而上拼裝的路線,也有的挾海外洋人的線上平台在賣模組 

而就一個即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白領勞工而言,好高興這許許多多更聰明的人正把心力用在錯誤的地方,也會去思考自己離這波社會轉型的海嘯有多遠、還剩下多少時間 

Driving Force
  1. 法規要求/稽查開罰
  2. 標準化/提升運作效率/降低建制費用
  3. 資訊整合/知識管理
需求
低階(中小企業)
應付官方稽核的紀錄與表單(自動檢查/防火管理/法定申報/法定計畫規章自動產生器)

中階
系統制度/辦法/管理系統認證(承攬商管理/事故調查/法規查核/巡檢稽查紀錄/化學品管理/人員訓練資格/健康檢查)
預算/專案/績效指標管控(+會議紀錄追蹤)
高階
風險評估專案計畫(CCB/製程安全評/)/評論性的知識與智慧(管理策略方向)
多廠區/總部與各廠區間的整合協調
不同job function間的整合串聯(環保空水廢毒/環安/消防) 


優缺點

- 節省資訊查詢、追蹤與紀錄成本
- 埋入公式協助分析計算
- 比對差異輸出統計報表
- 外部專家協作/資料庫data mining?

缺(沒有辦法e-化的項目)
- 讓人員花更多時間key 表單 input/不同欄位與用詞需明確定義
- 只有表單與流程(人聰明、表單工具才聰明,知識管理力有未逮?!)
- E 化表單簽核紀錄的有效性(呈堂證供效力?)
- 高階教育訓練/友廠的Benchmark/Best Practice
- 公司內部機密與報告不會到外部伺服器(上傳雲端)
- 買軟體容易,修改軟體難(所以寧願公司內MIS自己搞)

重點始終不是軟體與程式,也不是平台

而是客戶(對於這些人而言,這些工具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


不約而同的大哉問:怎麼把腦袋中的知識經驗轉換成$


以下的文章與影片,提供了一個business model

 摘錄
所有的台面風光都源自於台下難以計量的硬底子功夫

所有市面上的心靈雞湯、人生導師、成功學大師都在賣套路,他們告訴你的,是「我的方法、我的課程可以幫助你快速成功」,因為快速本身就是一個賣點,屢試不爽、直接對腦袋底層的爬蟲腦進行攻擊,理智與意志總是敗下陣來。少有人強調「專業」的重要性,或者是說當時的腦袋已被污染,容納不下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建議。

這個時代太快速,要「抖機靈」取得關注很容易,但那是本質類似藝人的浮面操作法,容易來,也容易走。

只有最好的內容才值得客戶付費、付出時間。(花最多時間研究學習的人,是最能告訴告客戶什麼是最好的人)

從喜歡關注到願意掏錢表達對於專業的尊重(轉換率很低)


有的想到的路徑與business model比較低階-
把經驗歸納成SOP,SOP用表單來標準化與掌握重點,再把流程與表單透過軟體產生報表與儀表板(透過賣軟體

傳統的觀念是教育訓練(中階)-
類似辦演唱會的觀念,要先有名氣與名聲,把虛的人氣轉換成實的$收入

第三種模式則是客戶下單的模式(麥肯錫顧問服務)
量身訂做,反正重點在於幫助客戶解決自己的認知失調(大爺員外自個高興就好,東西好不好其實客戶自己不清楚)


第四種則是上述的邏輯思維
1.抖機靈,吸引注意/創造人氣與影響力
2.區分萃取出高階客戶(願意付費),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
3.賣高階衍生出來的書籍與演講 


比較Niche的專業知識領域該如何(持續)獲利?
1.高檔均衡,寧缺勿爛(不要把鑽石當成石頭來賣)
2.最新最好最正確(消費型/賣報紙期刊)
3.給得多不如給得巧/給得準(擠牙膏的賣法)
4.給魚不如教釣魚(手拉手帶著做、做中學)
5.機會財(環保流氓的玩法)
6.賣知識體系/脈絡地圖(搶學校老師的飯碗)


問題在於要有累積
專業資本
聲望人氣
關係網絡


而如同企業,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你要選擇投注在哪裡?
你的核心能耐又是什麼?
而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抉擇與取捨?(營利獲利?還是心靈富足?)

四十歲之前,認真努力比選擇重要
四十歲之後,抉擇取捨比努力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