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下一個100年(1/2)

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來看這本很多人推薦與受到啟發的書 

地緣政治


國際關係的基礎是民族國家
地理影響風土人情,風土人情決定國家的政經脈絡
地理位置與幅員決定了國力、國際影響力

 

 

地緣政治理論



 

經濟>政治>軍事外交

呵呵,風險與工安的理論已經夠抽象了,這種地緣政治的理論更抽象

 

台灣未來的位置在哪裡?

作者從國防戰略角度的觀點
1.台灣很幸運=>有海峽隔開陸上強權
2.台灣應該找個海上強權來依靠與抵抗陸上強權

 

 


VS

地球陸地30% 海洋70%

文明集中在沿海與河流流域

文明之間的聯繫以貿易線連接,文明點連接的貿易線越多,文明越發達,被切斷貿易線的文明無法避免衰落

貿易運輸成本而言,海運<陸運<空運

陸地地形複雜支離破碎,陸上疆界要建立防線難守、移動性差

海洋水平均一,建立據點有利於進攻與機動移動 

傳統海權主張:發展海軍與商船隊海洋貿易、建設海軍基地和商港。掌握海路不僅意味著對商路的把控和地利的控制,更可以決定一個國家對外的軍事投送能力,從而決定這個國家的國際實力。

近代陸權(一路一帶):用高鐵取代海運進行區域貿易與整合(但高鐵陸權沒有海權來得穩固) 

傳統陸權說(麥金德-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被海權說(馬漢-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能控制世界財富,進而控制世界本身)取代;海權論又被空權論(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由空軍起決定作用)取代

圍堵制衡說取代以上軍事觀點的陸海空說

1.考慮「國家的領土在世界上的位置、領土的大小和資源以及其他國家的領土和實力的分布等情況」。

2.世界實力的中心有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地區、歐洲的沿海地區、歐亞大陸的遠東沿海地區以及歐亞大陸南面的印度洋沿岸地區。除北美東部沿岸地區外,其餘三塊均在歐亞大陸沿岸的邊緣地區。

3.邊緣地帶是爭奪世界的關鍵。他認為,因為擁有人口、豐富的資源以及占有重要的內陸出海通道,歐亞大陸沿岸陸地成為控制世界的關鍵。

4.在大戰中美國不要完全消滅日本,因為中國人口眾多,面積廣闊,早晚會成為亞洲強國,保留日本可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在歐洲,打敗德國但不要滅亡德國,主要用來戰後在歐洲平衡蘇聯這個陸地強國。 

陸權國家通常直接占領征服領土,海權國家往往占據港口再以殖民或傀儡政權(代理人)方式間接控制陸地。這是因為歷史上強大的陸軍通常是人力密集型的,而強大的海軍往往是資本密集型的。陸地國家的經濟結構傾向於農工商,海洋國家的經濟結構傾向於商工農。 

問題來了,海權國家所仰仗的貿易,商品誰生產,工廠在哪?陸權國家生產的商品,市場在哪,走海路還是陸路?歷史上,美國與德國的崛起,都是伴隨著英國工業產值在全球占比的下降,美國最初的工業技術(蒸汽機)是從英國偷來的,但某種意義上說,技術擴散是無可避免的。對此,海權國家一旦發現自己在經濟上無法保持工業優勢,便把心思轉向了軍事與政治戰略上的大陸均勢政策,即不讓任何一個陸權國家做大做強。而陸權國家,一旦擁有了足以叫板原海權國家的工業實力,就會進而產生擴大商品市場的利益企圖,兩次大戰時德國對大英帝國殖民地勢力再分配訴求即源於此,然而英國對海洋貿易路線的壟斷,不可能遂了德國的願,終於戰爭爆發。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海權國家往往缺乏對本土以外陸地的控制力,美國能夠輕鬆擊敗伊拉克、阿富汗、但甚至無力維持當地親美政府的政治統治,可見一斑;而陸權國家則往往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前蘇聯在加盟共和國大搞經濟沙文主義,用統治國內行省的方式治理東歐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成了變相的侵略占領,最終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

 

 

 

序曲 美國時代導論

回顧歷史的轉變

農業=>工業=>歐陸是世界的中心

發現新大陸=>貿易

二戰讓歐陸退為次級強權

大陸改革開放行程中美貿易體系,讓跨太平洋貿易量>大西洋貿易量

米國同時掌握太平洋與大西洋

 

 

兩股基本勢力

1.次等強權試圖結盟、制約米國
俄國
歐盟
中國
伊斯蘭地區
中南美地區

2.米國先發制人試圖阻止結盟
 

 

不看好中國的原因

1.中國是傳統陸權國家
2.中國地理孤立(北有西伯利亞、南有喜馬拉雅)
3.海軍與海權的建立要好幾代
4.中國先天不穩定:經濟發展,沿海富庶起來,加大與內地的貧富差距
5.經濟決策受政治影響,貪腐尋租
6.集權的政治傳統容易孕育出獨裁領導人逆行倒施
 

 

作者預言

1.中國會走下坡,美國反過來扶植中國牽制蘇聯
2.日本少子化,不得不改變封閉政策
3.相對穩定的土耳其成為伊斯蘭的中心
4.波蘭成為米國重點扶植牽制俄羅斯
5.米國人口稀少/少子化,必須爭取墨西哥移民
6.米國會再影響世界100
 

 

預測與預言的方法

1.地緣政治認為果佳與領導人追求短期私利=>行為可預測
2.大國小國的領袖都是理性,因此步數與棋路有限=>受限於現實情勢
3.領袖做的事、希望達成的目標與最後的結果,三者不同=>充滿意外與預料之外的結果
4.國家是出於一群居住在類似地理條件、有著相似風俗習慣的人所組成=>這群人會有一定的行為模式

 

 

 

第一章 美國時代曙光乍現
 

基本數據與事實(2007)

美國人口佔世界4%,經濟佔全球26%(>日本+中國+德國+英國)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日本380人、德國230人,全球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50),還有成長空間

Hint
環境變因反應在人口密度上:
採集部落:每平方英哩5人以下(每平方公里約1-2)
農業地帶:每平方英哩約30(每平方公里約10)
密集農業的島嶼:每平方英哩約120(每平方公里約40)
農業條件佳的夏威夷:每平方英哩約300(每平方公里約100) 

 

歐洲

舊世界中心與霸權
控制了世界卻控制不住自己=>在長久的內戰中分裂,地理因素也導致歐洲各國相互鬥爭
相較之下,美國除了南北戰爭,沒有受到政治的虛耗與外患

1945二戰後,歐洲被美俄操控
冷戰結束蘇聯崩解,讓米國成為單一強權,更加巧妙吸納全球資源為己用

目前只有米國有能力控制全球水域,其他國家連控制自家經濟海域都力有未逮

 

 

文化的三種階段

1.野蠻自大,非我族群必須消滅
2.文明,有辦法平衡各種不同衝突想法
3.頹廢,討厭有信念的人,覺得沒有什麼更好的理念值得去爭取

米國處於1-2

 

 

 

第二章 大地震:美國與聖戰士的戰爭

蘇聯的瓦解釋放與創造出各種民族國家,原先被美蘇凍結控制的疆域開始變動

南斯拉夫與巴爾幹是第一波伊斯蘭區的中東中亞第二波
原先扶植對抗蘇聯的勢力,反過來對付美國 

伊斯蘭地區內在的觀念差異與衝突本來就很大
然而拉長時間來看,伊斯蘭的恐攻不影響美國的獨大,也不夠成挑戰與威脅(只是被政治人物拿來說嘴與利用)
 

 

美國大戰略與伊斯蘭戰爭

大戰略-建構國家勢力的過程
每個國家都有其大戰略目標,不過不見的可以達成,例如立陶宛想擺脫蘇聯

大戰略深植在國家的歷史、經濟與地理基因當中
而國家的大戰略往往出於(擺脫被威脅或者失去獨大領先地位)恐懼,而非經濟民生真實因素

美國從戰爭中誕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開戰,戰爭是美國文化的一部份,小題大作發動戰爭,軍事干預沒有特定目的,只是為了干擾當地政局便免出現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區域強權

 

美國的大戰略目標

1.全面稱霸北美洲
分別擊敗英國與墨西哥後達成
2.剷除西半球威脅與歐洲勢力介入美洲
南美洲不夠成威脅,門羅主義
3.海軍完全掌握海路、排除所有入侵可能
買下阿拉斯加、1898併入夏威夷=>保全西岸與太平洋
二次大戰取得英國在大西洋的基地=>保全東岸與大西洋

4.掌握全球海洋確保國貿主控權

5.防堵其他國家威脅美國海洋霸權

持續投注心力關注歐亞霸權

 

 

犯錯的空間(Margin of Error)

空間小:以色列/巴勒斯坦,面積小、地理位置敏感、彼此相鄰
空間大:冰島與美國

所以美國外交政策魯莽、情緒衝動,常常發動戰爭(因為不太會傷到自己,又可以拍成電影,激發愛國心與欺騙比利林恩從軍)

對於小國而言,美國介入是扭曲局面的大事 

伊斯蘭教國家的領導階層,並不會願意把政權交給蓋達組織或ISIS,美國容忍蓋達組織或ISIS才有利於一個分裂與不統一的伊斯蘭世界

 

 

 

第三章 文化戰爭、人口爆炸與電腦 

蓋達組織的核心訴求是文化觀念(類似保守的天主教)
1.男主外女主內
2.兩性關係只能見容於家庭,不能容忍超出婚姻與家庭的兩性關係
3.女性的任務是生育下一代,為維持社會禮教必須嚴格管束女性。

 

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問題與趨勢

1.整體出生率降低
2.女性花在生養小孩的時間越來越少
3.人口高齡化
蓋達的訴求反而正是解方?!

 

人口減少國力衰退,除非努力維持人力水平或用科技彌補人力不足

全球人口在2050會趨於穩定甚至減少

回顧過去造成人口爆炸的原因
1.嬰兒死亡率下降
2.人均壽命增加 

在農業時代,小孩是重要資產(父母可以得到童工的薪資);然而在工業時代,小孩要到大學畢業才能就業(可謂是負債,父母必須顯花大錢送孩子上大學)
外加婦女覺醒與投入職場=>降低生育意願
人口成長停滯的狀況由已開發國家擴散到開發中國家在到未開發國家

 

 

人口蕭條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

1.先進國家人均壽命達到80
2.女性生育數量降低
3.受教育時間越來越長,25歲才進入職場
4.越來越晚婚、生育年齡越來越高;然而性成熟到經濟獨立自主之間的期間拉長=>未婚同居、非婚生子女
5.女性可以工作獨立,男女平權;維繫婚姻的不是經濟因素而是感情,離婚率高,再婚很常見
6.同志婚姻/女性獨立VS傳統家庭/貞節價值成為政治爭論風暴

 

 

美國文化與電腦

實用哲學主義
知識概念的意義再於是否能夠引出一些實際的結果,如果概念(形而上)不能引出實際的結果,那麼概念與思考過程沒有意義
米國文化著重於實用與功利主義,只講求效用 

電腦語言一點都不自然,把各種抽象事務簡化為01,具有強大的推理計算能力,但是沒有文化意涵與包容分歧

米國政治人人喊打,但米國社會與商業卻是人人模仿,現代經濟少不了電腦和大公司,大企業不斷調整我們工作的方式,美國的勢力與影響力越來越強。
 

 

 

第四章 新的危險地震帶 

五大潛在危險地域

1.太平洋盆地
1941-1945美日開戰
目前的中美對峙
日本經濟仰賴進口,太平洋被掌控=受到威脅
美國對亞洲的貿易依存度低於亞洲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美國想要張控石油能源市場,對於發展經貿的中日也是威脅 

2.歐亞大陸
如果俄國再度崛起,美歐與俄國之間的衝突必然再起
蘇聯的大戰略:維持週遭的附庸國以做為緩衝及第一道防線

擴展三方向:
中亞(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
高加索地區(喬治亞、亞塞拜然)
東歐波羅的海三小國與東歐烏克蘭
 

3.歐洲
自身內部的衝突與分裂
歐洲的組成
大西洋歐洲(英法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
中歐(德國義大利)
東歐(波攔捷克奧地利匈牙利)
北歐(挪威瑞典芬蘭)
美俄外部勢力介入
需要德國,又怕德國崛起(歷史上德國伸張國家權益時,就爆發大戰)
 

4.伊斯蘭世界
主要國家
埃及8000萬人口、52大經濟體
土耳其7100萬、17大經濟體,戰略地理位置佳
伊朗6500萬、29大經濟體,最具成為伊斯蘭世界盟主的野心
印尼
巴基斯坦
 

5.美洲
美國VS墨西哥
人口一億,15大經濟體
美墨之間的邊境之地也會在國家之間換手,美國國境內有很多墨西哥邊境移民 

就美國自身的戰略而言,它不會主動介入各區域的衝突,各區域的衝突也會觀望美國是否介入

 

 

 

第五章 二○二○年的中國:紙老虎一個 

中國有如地理上一個獨立的島,通常是外患趁虛而入,較少主動向外侵略

目前中國經濟並不如想像中的好,政治穩定仰賴經濟持續成長

人口集中在沿海1/3地區,其餘內陸2/3人口稀少;沿海內陸貧富差距大

 

政治的孤注一擲

一方面改革開放活化經濟,另一方面設法維穩掌控局面

表面上看起來是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尋租、侍從與裙帶主義(社會關係比經濟紀律重要

整個經濟沒有崩潰是因為高成長率、政府低息資金供應(高成長率卻沒有太多利潤空間)

中國與日本的資金成本太低,導致企業運作競爭力不如美國(企業壞債比例高過GDP25%

資本配置出於政治考量(而非市場利潤)、統計數據也被官方掌控

中國政府的支柱:官僚系統+黨軍警系統+共黨意識型態(已淪為空談)

共黨意識型態改為民族主義與國家意識形態

 

 

中國未來的三條路

1.維持目前的經濟成長速度(無理)

2.再度中央集權(但各地方許多人的利益與中央相互衝突),目前靠訴諸民族主義支撐大局

3.在經濟趨緩的壓力下,逐漸分裂(回到毛澤東之前的狀態,各區域相互競爭) 

中國和日本兩國在人口與科技上其實可以互補

 

 

 

第六章 二○二○年俄國再起 

如果俄國維持民族國家、保持自身統一,那它的國界會在哪裡?

俄國北部毫無屏障,中南部有喀爾巴仟山
換言之,俄國北部與其鄰國之間在地理上是門戶洞開,因此歐洲國家循此路線入侵俄國、俄國也想依此路線進入歐洲北方平原 

中俄之間國界雖長、屏障少,但實際危險不大=>西伯利亞與蒙古可謂是廣大的荒地,入侵沒意義 

俄國戰略問題在於幅員廣大、運輸系統又差,軍隊再多也難以保護自己,如果維持龐大軍隊,在經濟上又會壓垮自己

俄國目前人口一億五千萬,減少中;而俄國人和其人種的比率也下降中,種族問題也未爆彈。

俄國不見得要統治世界,但它必須奪回前蘇聯的緩衝地帶(否則核心地區距離西歐與北約威脅太近),也不願意看見反俄聯盟的形成。

前蘇聯可以看成一群國家,有如共通而自然形成的聚落,同樣地經濟發展落後、無法與外界競爭,如果合在一起則可以互補互助 

在經濟上過去百年俄國嘗試工業化推動國家現代化已追上西方,但不成功

2000年改變經濟戰略,改走出口天然資源的路線;出口原物料比較是開發中國家的路線,然而由於原物料大漲,以及不需要工業化的大量人口,此一經濟策略可行=>出口油氣滿足歐洲能源需求、解決自己經濟問題,也拿能源當武器影響歐洲

出口能源可振興俄國經濟,讓俄國有錢重振軍備,然而此一經濟策略,會讓俄國依靠出口能源/科技發展更加落後,最後只能更依靠軍力,導致掠奪與併購其他國家,走上過去兩百年的老路
 

 

俄國三大前緣熱線

1.高加索地區
俄國與伊斯蘭世界(土耳其/伊朗)的交界
高加索地區崎嶇不平,俄國不能退出一地區=>防禦會出現問題,所以俄國不能在車臣與喬治亞問題上示弱
而高加索這樣的山區哩,不同民族各不相讓,歷史上一直衝突不斷;問題複雜難解
相對於俄國在高加所的擴充,美國與土耳其當然不樂見 


2.中亞
裏海與中國之間的疆域,主要為哈薩克等信奉伊斯蘭教地區,而這一區出產能源,所以有經濟戰略價值;而哈薩克對俄國的主要農業地帶窩瓦河只有100英里

911之後,美國請俄國協助
1.讓原先俄國扶植的北方聯盟成違反塔里班的主要力量
2.同意讓美國駐軍中亞各國
而長遠看來作者預估俄國會重新取得對於中亞各國的影響力 


3.歐洲
緊鄰的波羅的海三小國、白俄羅斯與烏克蘭
延伸過來的前蘇聯附庸國-波瀾、斯洛伐克、匈牙利亞、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
歷史上俄國站勝德法的入侵都是依靠廣大領土的縱深;美國實際上利用NATO在壓縮俄國的防禦縱深,不能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白俄羅斯相對仍然親俄 

波羅的海三小國與波蘭的背後就是德國,

而波蘭夾在俄德之間,左右也都沒有天然屏障,美國背後撐腰

如果俄國要再併吞波羅的海三小國,手段有
1.扶植境內俄籍少數團體(如同美國對中美洲小國的玩法)
2.如果三小國打壓這些團體,俄國剛好有藉口駛出經濟制裁的手段
3.將大規模軍力部署在三小國邊境,給予強大壓力暗示不得讓大哥不開心與隨時準備入侵接收


而美國協助三小國對抗與壓抑俄國勢力擴張的方法
:轉移先進軍事科技(增加俄國吞食的難度)

 

俄國基本戰略-分裂北約、隔離東歐

必須從最關鍵國家著手

德國
用天然氣要脅(所以老德一方面廢核能、另一方面才會手筆投資再生能源與太陽能?一些環保熱血媒體人都劃錯重點?!)

老德也痛恨老美霸道,只要北約最具份量的德國停止對波蘭的支持,這些東歐國家應該會受到很大驚嚇 

目前俄國端出結盟合作、減少軍事部署保證三小國與波蘭自治(不扶植魁儡團體)來收攏

三小國與波蘭也擔心德國與北約的背叛(自顧不暇),選擇與美國強化關係,成為歐盟內部的新興勢力,而小國為了美國的介入與保護,也不得不答應任何要求(保護費)

欸,從波羅的海三小國夾在美俄中間的地緣政治態勢,看到台灣的身影
 

以上衝突原因造成了上次冷戰,而未來的歷史演變,中國沒有在俄國這一邊,俄國的經濟壓力更大(沒有前蘇聯附庸國的支援),內部壓力終究會拖垮俄國(只是垮掉之前,必然有壓力釋放的衝突與戰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