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下一個100年(2/2)

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6170
 


作者Wiki

他開的公司

 
 
 
 

第七章 美國強權與二○三○年的危機 

美國強大很大部份要感謝外來移民,而1920形成共識要限制外來移民(脈絡事當時全球人口爆炸性增長),限制外來移民,有助於避免工資與勞動力價格快速下降

然而現在美國人口老化、成長趨緩,限制移民人口的理由已不存在
美國、台灣世界各國勞動藍領的失業問題的背後是科技變遷與產業轉型,而不是其他國家的勞工搶了自己的飯碗欸,這批值得同情的藍領階層,選出了川普這樣一位神經病總統 

美國的歷史發展,有個很奇妙的週期循環:每隔50年就會遭逢重大的經濟或社會危機,危機來臨前十年出現問題,問題浮現後十年大約會出現一位決定性的總統,完全改變美國的政治運作,危機解除再度欣欣向榮,直到下一代那個既有的危機解決之道造成了新問題,而且問題逐漸擴大構成了新的危機,週而復始。

每一循環起始於一位成功的總統、終結於另一位失敗的總統

 

米國的四次循環

一、開國到拓荒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開國派(菁英階層)VS拓荒派(沒受什麼教育的貧窮移民)
1776年開國-1828年,新世代安德魯傑克遜當選,終結了約翰亞當斯的精英領政 

二、拓荒到小鎮美國
安德魯傑克遜=>尤里西斯格蘭特
南北戰爭

長達50年的低廉貨幣政策讓拓荒世代受益,但不利於將賺取的利益轉為投資(通貨膨脹吃掉了獲利)
1876海斯當選總統,以黃金保證幣值,抑制通貨膨脹、提高利率與投資誘因=>不利於農民與開墾,但有利於小銀行家與農場主擴大投資,此一金融政策位美國快速工業化提供強心針

 

三、從小鎮到工業化都市
拉賽福海斯=>賀伯特胡佛
有數百萬移民進口至美國,這些外來者受到原本小鎮心態美國人的排斥,移民主要到工廠做工、定居大都市
人口快速成長與大量移民造成工資下降,工人無力購買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形成惡性循環造成1930大蕭條
1932小羅斯福上台推行新政+1940二戰爆發,終結了以上惡性循環
把都市中勞動節級的下一代變成郊區的中產階層

 

四、從工業化都市到服務郊區
小羅斯福=>吉米卡特
1970年代,政府用高邊際稅率=變相處罰成功,二戰後嬰兒潮進入成家階段+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超過10%1970停滯性通貨膨脹
吉米卡特針對中下階層減稅試圖振興經濟,結果無效
1980雷根當選,提出供給面經濟=>降低富人稅,讓上層與企業加碼投資,以促進經濟現代化=>向住在郊區的專業與創業人士靠攏,洲際公路使人民可以移居便宜郊區同時通勤到都市;但背叛工會勞工、造成中西部鐵銹帶。 

在位總統其實毫無選擇,只能接受現實、改變作法(或者至少不要重蹈前任失敗的覆轍) 

總統只能順從當時的經濟趨勢與產業變化,對應最多人的共同需求(=選票)提出政策進行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與試誤,如果瞎貓碰到死耗子經濟好轉或轉形成功,則被穿鑿附會為該任總統的政績

 

想像與推演未來的變化

循環五,從服務郊區到服務永久移民

目前川普的政策,可謂是延續雷根的政策

現有的社會結構大約可以維持至2030年,屆時的問題與危機是什麼?
1.人口問題,嬰兒潮步入70歲高齡,出售股票、住宅,以維持生所需

2.
能源問題
3.80-90年代創立的微軟、Google,變成老化企業

4.種種因素對資產價格(股票/房地產)造成壓力,而我們卻沒有管理資產價格的經濟工具(e.g., 2008次貸風暴與危機);發生在金融體系的危機對於社會的危害通常更加嚴重,往往也只能中央政府介入干預

5.社會安全制度(退休與醫療)一定會崩潰,大多數人會是貧困下流老年

對於1970-1990年出生的人而言,要面對的是轉變中的經濟體系(=日漸崩壞+中年失業)+社會人口結構改變(=沒有年輕人繳稅支應與保障自己的老年);全世界政府都被迫提高稅率或舉債因應,人民收入與工資很大的一部份會被高稅率與通貨膨脹率抵銷,這是這個世代的必須面對的痛苦特色,雖然從宏觀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只是過渡時期的問題。身為這個世代的人,以上情境好悲催TAT
 

作者推論解決人口結構問題的方法就是「外來移民」
而我想得則是安樂死與人工智能,不論如何,屆時的人口結構與社會經濟型態一定大大不同;他也推論過渡時期的總統一定會搞出一些短多長更空的逆行倒施政策,才會導致社會在2030不得不痛定思痛、大破大立 

到了2030各先進國家會為了爭取外來移民而角力(哪像現在還可以鄙視年輕世代是草莓族與外勞)

就移民而言,美國仍然是全世界最適合的國家,地廣人稀、發展機會多,爭辯問題的重點為:

哪些領域可以引進外勞而獲益?(通常有兩種:一是可解決高齡社會的醫護與管家、二是能夠研發科技創造就業機會解決勞力短缺問題)

要引進具備哪些技術的移民?(理工、醫療與技術勞工)

如何安置移民以解決衝突與區域發展失衡?

 

 

 

第八章 你爭我奪的時期 

情境:
2020-2030俄國解體,中國也因經濟危機導致地方分裂

歐亞大陸呈現混亂
亞洲這端日本掠奪中國東北與俄國遠東地區
歐洲這端東歐波蘭結盟恢復原有疆界
台灣趁機(新疆西藏分裂)宣布獨立 

涵義
1.亞太國家疆界改變,和美國的關係也會改變
2.伊斯蘭世界在中俄分裂後,能否統一或如何轉變?
3.歐洲德法力量衰微,東歐聯盟崛起

 

日本

政局穩定,有原物料與勞動力的需求

會利用中國地方勢力割據動亂的機會介入,只要能夠掌控部分的地區,就能夠解決國內人口與資源不足的問題

日本過去取得原物料作風很積極,未來亦同。

屆時日本國內也有人口結構的問題,不得不向外擴張

軍國主義可能復辟,美國也會重新考慮和日本的關係,逐漸對日本施壓,利用韓國與中國壓制日本勢力(擺盪回復到二戰的情勢)

 

土耳其

2020美俄勢力在高加索地區出圖逐漸升高,如果俄羅斯再次垮台,土耳其將北進高加索地區以確保自己國家的完整性

而土耳其北進的背後是人口與經濟都有成長、本身也是能源出口國

2020年,土耳其南邊的伊斯蘭世界與阿拉伯國家衝突嚴重

雖然伊斯蘭世界分裂無法自行團結,然而土耳其是伊斯蘭世界中最長於建立帝國的

俄羅斯ㄧ但垮台,土耳其會取得空前地位,同樣的這時美國與土耳其的關係就會開始變質

 

波蘭

歷史的覆轍-向其他強權求助尋求保護,但是沒有太大用處

如果俄羅斯垮台,這些東歐前蘇聯附庸國,特別是波蘭,在美國默許與撐腰下,將會嘗試往東發展、往烏克蘭方向延伸(取下明克斯與基輔)
 
 
東歐取代西歐,波蘭取代逐漸式微的德法成為歐洲大國
以上局面(俄國與中國的分裂瓦解),美國一開始會微笑面對,到了2040,美國會對以上三個國家產生敵意與防備
以下書中的情節可謂是戰爭科幻小說了
 
 
第九章 二○四○年代:戰爭序曲 
2040年美國獨強,處理敵對勢力冷酷無情
檯面上最具爭議的問題是太平洋盆地的前途=>日本對中國與西伯利亞的政策,日本開始介入中國與俄國主權
讀到這邊,感覺上作者好像也沒太大的想像力,思路只是重複百年前的歷史
 
而日本海軍本來就實力強大,美日表面上維持友好關係,日本小心翼翼維持自己南方海運路線的安全,特別是印尼附近的海域與海峽
而屏除美國勢力的措施有
1.部署射程深達太平洋的超音速反艦飛彈
2.利用經濟援助,換取在太平洋群島國家部署與駐軍
3.利用發達的太空衛星監控美國
為了反過來箝制日本,美國會宣佈致力維持中國穩定,壓抑日本在中國的活動,最終導致日美衝突爆發
 
土耳其
趁波斯灣地區動盪,派兵進入埃及與蘇黎士運河,鞏固它在阿拉伯半島與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地位,封鎖俄國扶植的伊朗,控制波斯灣的石油。
日本和土耳其一拍即合
而美國利用波蘭、印度與以色列來進行箝制。
 
波蘭
波蘭東歐國家集團會在巴爾幹半島上遭遇衝突,美國的策略是把東歐集團拉入戰局,不直接派兵,而輸出技術給東歐集團,讓東歐集團幫美國制衡土耳其
而德法則會幫土耳其贊聲,以制衡東歐集團
 
日本與土耳其,清楚早晚必須和美國的分身發生衝突與戰爭
美國防堵日土的戰略
1.把民族自決掛在嘴邊,把日土塑造成干預他國內政的入侵者
2.美國是日土的主要市場,用貿易制裁作為手段(停止輸出技術、禁止日土產品處口至美)
3.支持中國韓國的反日運動與巴爾幹半島上的獨立運動 
美國最能夠威脅他國的活動是透過海上,然而控制這些活動的至高點在太空
希望利用太空領域的優勢取得對於地球的主導權
發展超音速無人飛機(轟炸,而不必派出地面部隊)與能夠在太空中自行接戰的作戰平台,最重要的改變就是C3I中心移到太空(地面指揮中心容易鎖定與攻擊)
再同步軌道上設置三座戰星系統,分別對準日本、土耳其=拿槍對準
美國並不打算向兩國開戰,只是想壓榨兩國的經濟利益
然而日土最後一定會深感威脅,不得不先發制人或形成二次冷戰。
 
 
 
第十章 作戰計畫 
戰爭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激烈廝殺,想取得勝利,必須摧毀敵人的社會結構、折損對方的人口到徹底的程度,直到對方無力製造武器、派不出人上戰場 
冷兵器=>熱兵器(大量投擲、大規模毀滅)=>精準的癱瘓對方作戰能力中樞與政治核心
然而未來戰爭會更難分辨敵友與誤傷平民
太空戰爭取代制空權的爭奪,把敵人在太空中的導航與通訊系統摧毀才能削弱敵人
而如何保護自家衛星成為重點
衛星要移動必須攜帶燃料,位置一但移動,重要性與公用也降低
施法航母的衛星戰鬥群
建立常駐軌道的太空站-衛星維修小組
月球表面建立基地
使用各式無人機與機器人
 
 
作戰計畫
美國
1.摧毀對方通訊指揮系統與以太空為基地的防空體制
2.攻擊主要軍事與經濟設施
3.安排少數人搭配機器人無人機進入戰區
日土
1.利用月球的民間基地與設施(與美國對自家科技優勢的自信),偷襲摧毀美國在太空中的戰星系統(珍珠港太空版)
2.故意放出假消息混淆、讓美國鬆懈(或選在感恩節與耶誕節),再傾全力於第一擊(它很清楚明白只有第一擊的機會)
3.利用土耳其與波蘭差槍走火 
歷史好比一盤棋,表面上很多路可以走,但實際上每步棋都有其弱點與代價,於是可選擇的合理棋路越來越少
 
 
 
第十一章 世界大戰:假設狀況 
了解戰爭,必須了解戰爭開打的原因,與經濟貿易、地緣政治等議題
乃至於各種武器與戰術等細節
 
日本會挑美國人最鬆懈的時候發動攻擊,如此一來要召集國家安全顧問也要花上好幾小時,就是利用這幾小時的時間差,發射超音速飛彈攻擊衛星與各戰略基地 
用飽和攻擊的戰術來摧毀衛星戰鬥群
第一時間在外交上也加以否認
等到美國軍事力量受到很大損傷之後,日土希望能夠進行政治協商,美國劃出與承認自己的勢力範圍
然而美國應該會拒絕協商+直接宣戰
美國的反擊是發射反衛星導彈摧毀日土的偵察衛星也摧毀日本在月球上的商業設施 
接下來是兩大集團的消耗戰-各自發動超音速無人機隊轟炸、派出機械人部隊交戰,而機器人部隊戰力的關鍵是電力設施與發電廠 
日土會逐漸意識到美國的經濟實力resilience,美國發展出新一代的戰星系統與從太空中直截將電力傳輸回地面,最後打敗日土德聯盟(波蘭、中國、韓國依舊受到戰亂蹂躪)
戰勝的美國依舊會高舉人道主義的大旗,不會想摧毀日本、土耳其,目的在於維持歐亞大陸的分裂混亂已維繫自己的獨強。 
而這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唯一好消息是,平民傷亡會遠小於前兩次。
 
 
 
第十二章 二○六○年代:黃金的十年
再次確立美國是全球的霸權(好無趣ㄚ),與北美才是世界的中心,美國獨享太空的使用權,各國發射衛星必須經過美國同意
美國又在這次的戰爭中獲利與經濟繁榮-美國靠科技打仗,打仗-政府增加科技支出,戰後科技轉為民生用途,這些科技(人類移居太空、機械人、太空發電、超音速全球貨運、太空發電取代石化燃料)也導致社會轉型,再次構成美國獨領風騷的黃金期。 
波蘭付出最大代價慘勝,領土大幅擴張,但美國特別防備與限制波蘭進軍太空
日本雖然被打回原形,但好歹保住自己國家
土耳其雖然扔是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但內部雜音紛擾(本來阿拉伯半島的重要性源於石油,由於太空發電技術導致石油不重要)
波蘭宿敵-德國,押錯寶,國際地位淪為從屬,法國亦然 
歐洲核心有西轉東,風水輪流轉,英國嘗試東施效顰,效法先前波蘭,籌組西歐聯盟,美國不加入此一集團,但樂見西歐集團牽制波蘭東歐集團
南美開始步上當初歐盟的路線
 
凡地緣政治上的問題,沒有治本與長遠解決之道
國界的變動取決兩邊的實力消長
 
 
第十三章 二○八○年:美墨爭奪全球心臟地帶 
美國由於人口短缺,引入大量墨西哥族裔
西南部各州人口組成,西班牙裔佔大多數 
諷刺的是,由於機器人科技的進展,越來越不需要移民與非技術移民工
美國失業率再2060年再度上升,而更加耗電的機器人,讓太空發電需要再次提升效率與供給量(以降低能源價格),乃至於發生能源危機 
能源危機帶來經濟退與裁員,影響貧窮的勞動墨裔族群=>浮現美墨之間的外交與經濟議題
 
墨西哥成長與成為強權的理由-科技與服務業
1.產油
2.離美國市場最近
3.移民把外匯匯回老家
4.毒品貿易與犯罪
5.對於美國又愛又恨 
當美國西南各州境內的墨西哥族裔成為多數時,民族自決將會分裂美國或導致美墨之間的衝突
面對仍是美國公民的墨西哥族裔時(甚至地方國民兵的組成大多是墨西哥族裔),沒有有效的群眾控制手法
美國不能割讓領土,也不能把西南各州上千萬的墨西哥族裔公民驅逐出境
(只能調動聯邦軍隊進行鎮壓=二次南北戰爭)
全世界其他各國也開始下注看美國內崩內亂的老戲,趁著美國自顧不暇,開始興風作浪
美國很擅長侵略別的國家,干預別國的內政,但不擅長於處裡自己內部的衝突。
 
 
後記
人們原本預期會發生的事情,跟實際狀況相差甚遠
預測未來,細節精度越高,錯誤的可能性越高
人類號稱有自由意志,但做任何事情其實都受到當下時空各種條件的限制與制約
看看(地緣政治與歷史揭露了)個體與國家受到哪些限制?想想在這些限制下,它們會如何行動?這些行動會產生哪些無心插柳的副作用與結果? 
作者認為:
美國才算是剛崛起,距離衰退還很遠
美國的力量不是來自於憲法或聯邦論等文及與理念,而是來自於守住紐澳良、擊敗墨西哥與併吞夏威夷、取得英國在大西洋的海軍基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不受戰爭威脅卻又能對外出兵干預取得利益)
 
全球暖化問題不重要
原因
1.全球人口停止爆炸性成長
2.太陽能會逐漸取代化石燃料
 
 
看完這本書,腦子的世界觀拼圖又再補上一塊
宏觀歷史
地緣政治
社會人類
科技與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與總體經濟
管理與公司結構
人性心理、個體經濟、法律、數理統計
生物生理、工程技術 
看見限制與制約,發覺更合理的決策與可行的出路。
 
 
太空太陽能發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