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Paper:Measu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Justice Performance

轉載期刊文章:測量企業環境正義的績效
TitleMeasu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Justice Performance

AuthorsMichael Ash1* and James K. Boyce2

Sourc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Received 15 June 2009; revised 5 February 2010; accepted 17 February 2010

作者相關的簡報說明在這裡(是政府的研究計畫案?)

個人感想:
  1. 老美談的環境正義,其實比較達意的說法是族群正義:因為相關廢棄物掩埋場、污染工業、核廢料堆放場或其他危害環境的設施往往設立在有色人種社區或貧困區域,當然對於這些政治上居於弱勢的族群是一種傷害而且不公平。(台灣設在蘭嶼的核廢料存儲場也是同樣的例子)
  2. 本文的創意:用行業排放的空氣汙染濃度來衡量與推估各網格內居民的承受狀況,代表各區域內的居民健康風險,另外再用前100大汙染公司的資料,比對其設廠區域內居民的:少數民族/有色人種、貧困居民比率,即為代表這些公司的環境正義度( 雖然感覺有些倒果為因,但此一研究非常有趣)
  3. 環境正義無法伸張是個『實然』的現象,在任何國家與社會當中都會發生與存在:污染工廠/工業區的設立決策只要經過討論與協調,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錢權)少數服從(錢權)多數的現實;或許關於正義,可以再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做到多數尊重少數!
  4. 研究只有針對米國境的100大汙染(而且只有air polluter)公司進行環境正義研究,what if 把境外工廠與分公司納入研究?哪些落後國家與地區會是遭到先進國家工業污染霸凌?中國?非洲?台灣?原因與背後的運作脈絡?
  5. 如果拉回台灣,用台灣的各個縣市與同樣煉油與化工產業工廠為標的,可以做出一樣的Me Too Study?國內各機構是否有類似的GIS資料庫可以整合?(一個可以詢問的專家=>地圖會說話,台大地理系博士),但猜測可能會沒有結果:台灣的工業區與工廠幾乎是計畫經濟下的產物
  6. Further Question:怎麼樣的配套補償機制與程度金額,對於權益受損的少數弱勢族群才算是尊重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環安運作實務的實然真相與挑戰

從研究所畢業、當兵退伍,投入製造業從事環安工作也有超過十年的時間了
從背誦盡信法規,變成對法規 持保留意見
當中的心路歷程與轉折,大概是因為累積了一些人生歷練與實務經驗
法律只是用來維繫基本的正義與秩序,因此法規條文的詮釋也應該是本於生活經驗當中的common sense,只是官員對於法規命令的詮釋往往與實務脫鉤,讓人覺得不食人間煙火/何不食肉糜...

以下這個故事,出自於熊秉元漫步法律一書
果然是旁觀者清,一下子就把這個圈子的生態與實際情境說破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轉載文章-交易成本、權力不均與政治過程

交易成本、權力不均與政治過程—對台灣工業區污染抗爭的分析

作者:許秉翔
出處: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十三期 民國九十五年三月 研究論文 第17~32頁


個人感想:
  1. 很棒的文章,套用"交易成本"的理論架構,把環保爭議衝突當中的種種亂象都做了一番描述與詮釋,也讓人對於抗爭劇情的演變有了譜。
  2. 比較好奇:相關的機會與內外部成本是否能夠進一步量化或估計,求出最適解與最低的成本?
  3. 用近期的台塑來作為研究個案?
  4. 如何估算出兩造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成本與理賠金額?(實然的狀態)
  5. 除了交易成本以外,還可以套用哪些理論來詮釋此一社會現象?
  6. 天平與光譜有兩端:一邊是犧牲環境品質與居民健康風險,讓GDP最大化,另一邊是強調環境正義與局民權益;公平與效益的兩難如何拿捏出"應然"的分寸?
  7. 比較不同國家的制度體制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差異?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氫氣槽車爆炸只是危言聳聽?

請先參照以下的報告
化學品儲存區危害後果分析

Disclaimer :
僅為個人的工安流言終結推理,不是嚴謹的研究;建議經費充裕的公司仍應聘請顧問與進行相關模擬計算。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保險543

印象中幾年前的產險費率,大約是投保總金額的千分之三到四左右
而各大廠掛風險管理之名行環安之實的公司也往往會把保費高低當成重要的績效指標,乃至於有些走火入魔求好心切的RM主管,會在保險公司過來勘查的時候,發動整個部門表演如同國軍漢光演習般的"無預警"演練給保險公司看.....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如何建立安全文化

這是個很熱門的題目
學者講得頭頭是道
但讓人聽得霧沙沙、也摸不著那些構面與問卷的頭緒


資料出處:http://weili.ooopic.com/weili_585758.html
另外個人認為,企業文化是根與基礎才對

以下嘗試著用比較"白話"與"粗鄙"的方式來解釋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答客問-薪水期待要不要明講

如題
個人看法如下

注意:以下內容與看法可能過於偏激,請讀者自行評估是否繼續閱讀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Cotton Dust Regulation: An OSHA Success Story?

Cotton Dust Regulation: An OSHA Success Story?

Author(s):
W. Kip Viscusi

Sourc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Vol. 4, No. 3, (Spring, 1985), pp. 325-343


一樣先說沒有建設性的感想:
  1. 這樣反駁OHSA職業暴露許可標準乃至於打官司上訴到最高法院的情景,會在台灣見到嗎?  (那個民國101年要施行的光電業廢水標準,也可以寫成這樣的一篇研究才對)
  2. 風險的兩端永遠是成本代價與效益利益,如何拿捏分寸,即便丟給做高法院,法官不會也沒有能力考慮技術面與經濟面,只能"依法"做出讓"一般人"  "驚訝"的判決....
  3. 勞資雙方與成本效益間的角力,把政府行政機關與法院扯進來,再加上經濟學家與職衛專家來攪和,讓此一單純的暴露許可標準的安衛議題充滿"政治味" 
  4. 就研究方法而言,看各項變數間的各年度的變化趨勢圖說故事,也沒有很複雜的統計檢定與迴歸,主要創意在於"預測"與"實際"間的比較與整合各方的資訊
  5. 文章鋪陳與文筆都很棒,讓人當成偵探故事來讀的專業期刊文章(本文作者任教於法學院)
  6. 有要把環安當成career的夥伴,不管你的想法與立場為何,可以好好看這篇故事深思ㄧ下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台塑石化麥寮廠稽查 新聞觀察

台塑石化麥寮廠稽查 消防安全設備銹蝕、故障部分需改善(2010/12/01 19:29)
  
記者曹逸雯/台北報導

為強化石化業公共安全管理,經濟部等相關單位針對台塑石化公司麥寮一廠所進行的聯合稽查已經結束,經濟部工業局1日表示,初步稽查結果發現,有公共危險物品製造場所部分未依法設置防液堤或設置不完全或標示板內容錯誤,將由消防主管機關依法裁處,另有部分消防安全設備有銹蝕、故障等不符規定情形等,也將請工廠限期改善。

在台塑石化7月發生大型工安事件後,經濟部擬定「大型石化廠公共安全管理聯合督導計畫」,第1場次聯合稽查受查對象即選定台塑石化麥寮一廠,由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率聯合稽查小組近40人,包括學者專家及勞安、消防、環保、建管等中央及雲林縣政府主管機關代表,於11月29、30日前往雲林縣麥寮工業區展開稽查作業,台塑石化則由總經理蘇啟邑率相關部門主管接受稽查。

工業局表示,初步整理的聯合稽查結果發現,工廠內公共危險物品製造場所部分未依法設置防液堤或設置不完全或標示板內容錯誤,將由消防主管機關依法裁處。

另外,
部分消防安全設備有銹蝕、故障等不符規定情形未設直接隸屬雇主的專責一級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單位;勞工安全衛生委員會沒有每3個月開會1次部分有墜落之虞場所,未置備高度75公分以上堅固扶手等,將請工廠限期改善

在改善建議方面,學者專家分別就政策制度、設備設施提出多項建言,其中,
在緊急通報連絡部分,未見通報地方消防機關之流程,建議宜重新檢討以避免延遲通報;毒化物及其他危險物質運作場所,建議於現場放置適當應變器材,以強化應變時效;檢測洩漏之偵測裝置應依其分子量、沸點等物性調整設置高度,以利準確取樣;
緊急遮斷閥之設置,應充分考慮於火災發生時能發揮其應有功能等。

工業局指出,初步稽查結果與建議,台塑石化已承諾改善,另整體總報告將在2~3周後提出,將交由勞動檢查機構及雲林縣政府消防、環保、建管等檢查單位錄案追查後續改善情形,並定期向督導委員會報告,以協助強化台塑石化公司麥寮一廠的工廠安全,預防並減少事故的發生。


感想:
就實務經驗而言,不會讓人感到意外的缺失:鏽蝕、專家學者建議事項
讓人感到意外的缺失=>不開安委會,讓人不禁好奇集團與該工廠內的安全文化與管理機制為何?
遇到委會的官員,官員側面表示,由於此一案件沒有"勞工傷亡",所以由主管機關工業局來主導..........政府單位的分工邏輯讓人摸不著頭緒.....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From ISEP to RM

一位工作能力很強又很帥的學弟(山寨版的仔仔,但已婚有了小孩,而且會抽菸。女性未婚潛水客無須來函詢問,感謝)
受命要幫公司規畫成立風險管理部門
有幸與他討論以下議題(順便凹了雞排與飲料當下午茶)
環安如何轉型去做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部門的主要業務?
與原有環安的區隔與分工?
這個部門人選的能力與需求?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如何減少環保稽核

是說工業區的區域聯防組織做得很好、很用心
知道大部分的工廠都有環保稽查與罰款的切身之痛
所以邀請在地環保局稽查單位的長官,
來分享一些"減少彼此共同困擾"的技巧與心得....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The Impact of OSHA and EPA Regulation on Productivity

The Impact of OSHA and EPA Regulation on Productivity

 Author:
Wayne B. Gray
Source :
NBER Working Paper No. 1405 (1984/07)

先說感想:
  1. 這樣一篇直指EPA與OHSA副作用的文章,在台灣可能不會出現=>因為學界不少需要靠公家單位的計畫經費來養活自己,政府單位的官員不會心胸大到願意提供數據給唱反調的學者.....而拿了公家單位經費的學者也不會笨到說金主不想聽的壞話.
  2. 這是篇計量經濟的文章,用多元迴歸的方式來估算環安法規對於業界生產力的衝擊程度,不是用投入產出間的均衡聯立方程式組來計算;落落長58頁的working paper,許多地方也沒弄不清楚作者想表達的意義。
  3. 環安法規的目的當然是改善環境品質與勞工安全衛生水準,從這篇研究看來:越嚴苛繁雜但無法落實的法規,不但沒達成以上目標,還必須對產業生產力衰退負責?!(但只須負0.5%左右的責任..實在有點微不足道..)
  4. 文章當中提到EPA與OHSA成效不彰的原因在於:查核次數太少、罰款處罰規定太輕=>這點在台灣也一樣,不過老美因為動輒打官司,所以或許公司會比較守法;至於在台灣,人民比較不喜上法院/勞工比較少爆料去捅,所以事業單位的環安落實程度會更差?
  5. 這個我想做的研究,這個也叫Wayne的老美在25年前就做了.......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轉載文章-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文章出處:Ha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07
作者為哈佛企管的教授
寫了很有名暢銷書:創新者的兩難
診斷得了癌症
具有人生智慧與深度省思的超讚文章
(強烈建議可以花一點時間讀讀以下原文)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MIT環安相關課程教材

教材來自於一所敝人想去朝聖的學校
圖說:MIT on Google Map

有這樣的勇氣與格局把教材open出來,不愧是世界的頂尖學術機構

另外也要感謝宅神朱學恆的堅持,所以有緣能夠一窺國外名校的水準
想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跳出來翻譯課程教材,只可惜,翻譯義工暫停招募...
以下均逕連接至課程講稿內容的部份,請各位有緣人自行取用,
如果行有餘力,看看能否把一些心得po出來,幫各位公子哥讀書....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蘇花改風險、成本效益分析與評論

所以下面從成本效益的角度
而非人命價值的角度來談這條路的風險
參考數據為google後假設

僅為個人腦力練習,而非嚴謹的研究
希望一些發現與推理結論會讓大家覺得很"有趣"
也順便幫各位用路人暨納稅人把"帳"算清楚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轉載文章-專家才是最大的災難

針對米國貨幣政策又一精闢觀察與評論
裡面提到的一些學者官員精英的(偏執)心態,我想在台灣也不會少見
環安扣除掉法規與技術成份,也不過只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小分支與旁門,至於它是門科學或是某種偏執的群眾運動 (看看各家工廠內的環安標語與口號吧!!!) ,則端看主事者如何詮釋與唬爛。

批判之餘,也要警惕自己不要成為另一個造成災難的專家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醫公司環安的病之前,或許該先醫好(或說意識到)自己的偏見與貪嗔癡慢疑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學習成長的心法

很高興小格裏面的一些觀點,對於較年輕的工作夥伴具有一些建設性
更高興本格吸引到的都是相當有深度的夥伴,懂得關注自己得成長與如何把工作做好(而非如何考取證照)

以下用講古唬爛與閒話家常/喇滴賽的方式,分享一些個人體會: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法理情與情理法

玩工安環保,不過就是在法理情這三個字當中打轉
而應為能為而不為的業務過失之所以為"惡法"
就是因為完全沒有從"理"與"情"來看待"不為"事實的詮釋空間

環境教育543

個人對於環境教育法有些成見
然而昨天參加當兵學弟的婚宴,有幸與環教所的教授和高材生同桌
裝死旁聽之虞,不免有一些想法,補充如下: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轉載文章-由南亞大火和認同經濟學說起

作安全文化與安全氣候研究的,可以參考一下這篇文章當中的觀點
通常塑造與影響"安全氣候與文化"最關鍵的公司整體的文化與價值觀,而就是公司創辦人與高層的價值觀和行為style決定公司整體的文化和價值觀
所以簡單說就是上行下效、風行草偃

而管理意涵可以詮釋為:安全氣候是會變天的 ! 特別是高層異動的時候。
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說,根本不需要發問卷讓來測量整個公司各部門同仁的心理認知,或許只要詢問同仁關於前後主管領導風格的差異即可。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溝通與教育訓練的目的在於改變認知與觀念

最近網路鄉民取材郝龍斌,李永萍,趙心屏和其它市政府官員口中對於相關爭議的回應,設計出了所謂"台北市政府回應產生器"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問題解決與PDSA的奧義

如果問:什麼是管理系統? 管理系統又是什麼?
環安人可能都會回答ISO-14000, OHSAS-18000 or TOSHMS
通常也會說就是以PDCA持續改善的精神來導入與改善事業單位的環安績效
有水準一點的還會知道所謂PDCA是品管大師Deiming的創見

如果再繼續問什麼是PDCA的精神?
恐怕很多就只能答覆P=Plan, D=Do, C=Check, A=Action
只不過是在背英文單字了.....

換言之很多人對於管理系統與PDCA的認知與概念是以下兩張圖: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5) - 應該由外而內與由上而下

感覺一些專家學者,談到風險管理的架構時,往往都是由下而上的關鍵作業/活動鑑別,然後強調由內而外的應變準備

我來唱一下反調,談一談個人腦海中由外而內與由上而下的企業風險管理架構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4) - 風險難以管理的原因

著名的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有所謂的MECE的問題原因分析與歸類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借用MECE來看為何風險管理往往空有架構卻難已落實的理由與原因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3) - 各門派的風險管理架構與邏輯

這是我最不喜歡的部份,空有一堆標準與說法,然而在外面卻最常聽到很多專家在講
感覺過分強調系統條文與程序,而忽略了對於企業風險控管的實際效果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2-1) - 工安風險的樣貌與估計(202005 Revised)

前面已經說了:風險是相當抽象的一個概念
這篇先談 工 安 方面的風險評估與觀念釐清
以下將盡量藉由圖表,傳達與描述風險的樣貌以及如何進行量化的估算

備註:相關引用圖片,如非本人繪製,已盡量註明出處來源,如有侵犯著作權,在此致歉,亦將依原作者的要求撤除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1) - 風險的定義與概念

稍微google一下"風險管理"這個詞
可以發現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來談風險管理,各自表述

風險其實是個很抽象的概念,我發現把很多談論風險評估的專家,往往僅止於背誦風險=嚴重度*發生機率 外加使用嚴重度*發生機率的風險矩陣

以下我想嚐試藉由一系列專題文章,看看能否讓風險的另外的樣貌與更深一層的意涵被大家發覺...

對此一議題沒有興趣的有緣人士請在此留步。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危害告知543

擔任事業單位工安人員的,一定知道要對進廠作業的承攬商人員進行所謂危害告知
北檢所製造業承攬安全管理實務手冊的下載網址:
http://www.nlio.idv.tw/6/nede/1/20060417-108.doc

Disclaimer:以下看法意見可能過於偏激,亦無法代表官方與法官對此一規定的認定,請同業讀者自行審慎評估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環保屋的定位與可能性4-空調系統的節流與整體概念

前一篇文章提到,電費是家庭overhead當中的最大宗,其中空調部份的能源耗用又相當可觀,因此這篇接續談如何讓空調系統少耗掉一些能源的想法。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環保屋的定位與可能性3-太陽能發電的開源

接承環保屋系列文章,能資源耗用平衡的角度來說,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外乎開源與節流,這篇先來談開源=>用太陽能作為家庭用電的能源來源。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實務的困境與瓶頸

環保與職安衛只是自然與社會科學的綜合運用,試圖解決某些特定的環境與社會(特別是指勞工的作業安全衛生方面)問題,每年都會有許多新玩意出現,諸如環安衛成本會計、企業社會責任、TOSHMS、產品生命週期評估、BCP/BCM、產品碳足跡…。

從吹毛求疵/愛之深責之切的角度來批判這個領域目前普遍的觀念與典範,其實不外乎作作表面功夫(系統認證、拿各種獎項)與應付主管機關的要求,認真在做的公司不是沒有,可是我想大部分同業捫心自問,恐怕都不敢說自己做得很好、很落實,難免有些力有未逮與敷衍配合的地方。

風光拿到許多獎項的所謂績優模範廠商,也偶爾會出事見報。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他山之石-營造業職災的質性研究

質性的職安研究論文
論文名稱:
『解構』與『重構』台灣營造業的職業災害
-一個「特殊的」生產方式:層層轉包層層剝削-

作者:蘇宜士

校院名稱: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摘要
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營造業的「轉包」,不只是源於其產業特性,其實是營造業在扭曲的市場結構下,資本家不得不的一種生產方式。上游的大企業透過「轉包」方式,不僅將法定的僱傭責任與對勞動過程的管理控制成本,轉嫁給下游承包商負責,下游承包商再將工程發包給更小型的包商承作。而這種以產業生產特性為「合理化理由」的生產方式,背後其實隱藏著許多「真相」。除了將法定責任與義務一層層的「下包化」、「外部化」,讓那些位於「轉包」底層的包商/小包頭自行承擔所有災害風險與責任外,對於置身其中的營造工人在工作安全衛生上更有著「致命」的危害。


營造業發展至今,在國家法令的長期「放任」與營造市場結構的扭曲下,所衍生出的特殊生產方式--「層層轉包層層剝削」的制度,早已成為營造產業資方經營管理策略的手段之一。而「層層轉包層層剝削」的制度是如何運作?對於那些處於「轉包」底層的營造勞工的勞動體制,與勞動安全衛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為何台灣營造業職業災害率年年俱全產業之冠?是否與「層層轉包層層剝削」的制度有關?此種「層層轉包層層剝削」的制度,對營造勞工的安全衛生起了什麼樣的「致命」作用?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他山之石-營造業

97年度各產業FI/SI的座標圖

顯示營造業算是職業安全績效相對不佳的行業別(失能傷害發生頻率與嚴重率均高)


而以下為住在巷子內人員的觀點:

營造業者的工安經驗談–以尚禹營造為例
http://www.contractor.com.tw/comment/other/otherarticle1.html

胡偉良 尚禹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工作的回顧

回顧過去十多年來在這個圈子的工作與學習,坦白說有不少是做原地空轉與治標不治本的事,而且自己也常常不知道做這些事情的意義為何,只曉得老闆命令指示去做就對了。
大學在系上水質實驗室工讀,負責土壤採樣與分析前處裡,算是扮演女工與operator的角色,也不太會去進一步理解檢測結果的意義與注意採樣方法/採樣點所造成的偏誤。

後來一窩蜂去補工數考研究所,由於不知為何而戰,果然成績不理想勉強有學校可以念,跟著指導教授接相關政府單位的研究案,還好那些研究計畫大多只是消耗經費,隨政府的改組與政黨輪替,沒有被落實甚至寫成法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