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Paper:Measu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Justice Performance

轉載期刊文章:測量企業環境正義的績效
TitleMeasu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Justice Performance

AuthorsMichael Ash1* and James K. Boyce2

Sourc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Received 15 June 2009; revised 5 February 2010; accepted 17 February 2010

作者相關的簡報說明在這裡(是政府的研究計畫案?)

個人感想:
  1. 老美談的環境正義,其實比較達意的說法是族群正義:因為相關廢棄物掩埋場、污染工業、核廢料堆放場或其他危害環境的設施往往設立在有色人種社區或貧困區域,當然對於這些政治上居於弱勢的族群是一種傷害而且不公平。(台灣設在蘭嶼的核廢料存儲場也是同樣的例子)
  2. 本文的創意:用行業排放的空氣汙染濃度來衡量與推估各網格內居民的承受狀況,代表各區域內的居民健康風險,另外再用前100大汙染公司的資料,比對其設廠區域內居民的:少數民族/有色人種、貧困居民比率,即為代表這些公司的環境正義度( 雖然感覺有些倒果為因,但此一研究非常有趣)
  3. 環境正義無法伸張是個『實然』的現象,在任何國家與社會當中都會發生與存在:污染工廠/工業區的設立決策只要經過討論與協調,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錢權)少數服從(錢權)多數的現實;或許關於正義,可以再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做到多數尊重少數!
  4. 研究只有針對米國境的100大汙染(而且只有air polluter)公司進行環境正義研究,what if 把境外工廠與分公司納入研究?哪些落後國家與地區會是遭到先進國家工業污染霸凌?中國?非洲?台灣?原因與背後的運作脈絡?
  5. 如果拉回台灣,用台灣的各個縣市與同樣煉油與化工產業工廠為標的,可以做出一樣的Me Too Study?國內各機構是否有類似的GIS資料庫可以整合?(一個可以詢問的專家=>地圖會說話,台大地理系博士),但猜測可能會沒有結果:台灣的工業區與工廠幾乎是計畫經濟下的產物
  6. Further Question:怎麼樣的配套補償機制與程度金額,對於權益受損的少數弱勢族群才算是尊重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環安運作實務的實然真相與挑戰

從研究所畢業、當兵退伍,投入製造業從事環安工作也有超過十年的時間了
從背誦盡信法規,變成對法規 持保留意見
當中的心路歷程與轉折,大概是因為累積了一些人生歷練與實務經驗
法律只是用來維繫基本的正義與秩序,因此法規條文的詮釋也應該是本於生活經驗當中的common sense,只是官員對於法規命令的詮釋往往與實務脫鉤,讓人覺得不食人間煙火/何不食肉糜...

以下這個故事,出自於熊秉元漫步法律一書
果然是旁觀者清,一下子就把這個圈子的生態與實際情境說破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轉載文章-交易成本、權力不均與政治過程

交易成本、權力不均與政治過程—對台灣工業區污染抗爭的分析

作者:許秉翔
出處: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十三期 民國九十五年三月 研究論文 第17~32頁


個人感想:
  1. 很棒的文章,套用"交易成本"的理論架構,把環保爭議衝突當中的種種亂象都做了一番描述與詮釋,也讓人對於抗爭劇情的演變有了譜。
  2. 比較好奇:相關的機會與內外部成本是否能夠進一步量化或估計,求出最適解與最低的成本?
  3. 用近期的台塑來作為研究個案?
  4. 如何估算出兩造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成本與理賠金額?(實然的狀態)
  5. 除了交易成本以外,還可以套用哪些理論來詮釋此一社會現象?
  6. 天平與光譜有兩端:一邊是犧牲環境品質與居民健康風險,讓GDP最大化,另一邊是強調環境正義與局民權益;公平與效益的兩難如何拿捏出"應然"的分寸?
  7. 比較不同國家的制度體制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差異?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氫氣槽車爆炸只是危言聳聽?

請先參照以下的報告
化學品儲存區危害後果分析

Disclaimer :
僅為個人的工安流言終結推理,不是嚴謹的研究;建議經費充裕的公司仍應聘請顧問與進行相關模擬計算。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保險543

印象中幾年前的產險費率,大約是投保總金額的千分之三到四左右
而各大廠掛風險管理之名行環安之實的公司也往往會把保費高低當成重要的績效指標,乃至於有些走火入魔求好心切的RM主管,會在保險公司過來勘查的時候,發動整個部門表演如同國軍漢光演習般的"無預警"演練給保險公司看.....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如何建立安全文化

這是個很熱門的題目
學者講得頭頭是道
但讓人聽得霧沙沙、也摸不著那些構面與問卷的頭緒


資料出處:http://weili.ooopic.com/weili_585758.html
另外個人認為,企業文化是根與基礎才對

以下嘗試著用比較"白話"與"粗鄙"的方式來解釋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答客問-薪水期待要不要明講

如題
個人看法如下

注意:以下內容與看法可能過於偏激,請讀者自行評估是否繼續閱讀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Cotton Dust Regulation: An OSHA Success Story?

Cotton Dust Regulation: An OSHA Success Story?

Author(s):
W. Kip Viscusi

Sourc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Vol. 4, No. 3, (Spring, 1985), pp. 325-343


一樣先說沒有建設性的感想:
  1. 這樣反駁OHSA職業暴露許可標準乃至於打官司上訴到最高法院的情景,會在台灣見到嗎?  (那個民國101年要施行的光電業廢水標準,也可以寫成這樣的一篇研究才對)
  2. 風險的兩端永遠是成本代價與效益利益,如何拿捏分寸,即便丟給做高法院,法官不會也沒有能力考慮技術面與經濟面,只能"依法"做出讓"一般人"  "驚訝"的判決....
  3. 勞資雙方與成本效益間的角力,把政府行政機關與法院扯進來,再加上經濟學家與職衛專家來攪和,讓此一單純的暴露許可標準的安衛議題充滿"政治味" 
  4. 就研究方法而言,看各項變數間的各年度的變化趨勢圖說故事,也沒有很複雜的統計檢定與迴歸,主要創意在於"預測"與"實際"間的比較與整合各方的資訊
  5. 文章鋪陳與文筆都很棒,讓人當成偵探故事來讀的專業期刊文章(本文作者任教於法學院)
  6. 有要把環安當成career的夥伴,不管你的想法與立場為何,可以好好看這篇故事深思ㄧ下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台塑石化麥寮廠稽查 新聞觀察

台塑石化麥寮廠稽查 消防安全設備銹蝕、故障部分需改善(2010/12/01 19:29)
  
記者曹逸雯/台北報導

為強化石化業公共安全管理,經濟部等相關單位針對台塑石化公司麥寮一廠所進行的聯合稽查已經結束,經濟部工業局1日表示,初步稽查結果發現,有公共危險物品製造場所部分未依法設置防液堤或設置不完全或標示板內容錯誤,將由消防主管機關依法裁處,另有部分消防安全設備有銹蝕、故障等不符規定情形等,也將請工廠限期改善。

在台塑石化7月發生大型工安事件後,經濟部擬定「大型石化廠公共安全管理聯合督導計畫」,第1場次聯合稽查受查對象即選定台塑石化麥寮一廠,由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率聯合稽查小組近40人,包括學者專家及勞安、消防、環保、建管等中央及雲林縣政府主管機關代表,於11月29、30日前往雲林縣麥寮工業區展開稽查作業,台塑石化則由總經理蘇啟邑率相關部門主管接受稽查。

工業局表示,初步整理的聯合稽查結果發現,工廠內公共危險物品製造場所部分未依法設置防液堤或設置不完全或標示板內容錯誤,將由消防主管機關依法裁處。

另外,
部分消防安全設備有銹蝕、故障等不符規定情形未設直接隸屬雇主的專責一級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單位;勞工安全衛生委員會沒有每3個月開會1次部分有墜落之虞場所,未置備高度75公分以上堅固扶手等,將請工廠限期改善

在改善建議方面,學者專家分別就政策制度、設備設施提出多項建言,其中,
在緊急通報連絡部分,未見通報地方消防機關之流程,建議宜重新檢討以避免延遲通報;毒化物及其他危險物質運作場所,建議於現場放置適當應變器材,以強化應變時效;檢測洩漏之偵測裝置應依其分子量、沸點等物性調整設置高度,以利準確取樣;
緊急遮斷閥之設置,應充分考慮於火災發生時能發揮其應有功能等。

工業局指出,初步稽查結果與建議,台塑石化已承諾改善,另整體總報告將在2~3周後提出,將交由勞動檢查機構及雲林縣政府消防、環保、建管等檢查單位錄案追查後續改善情形,並定期向督導委員會報告,以協助強化台塑石化公司麥寮一廠的工廠安全,預防並減少事故的發生。


感想:
就實務經驗而言,不會讓人感到意外的缺失:鏽蝕、專家學者建議事項
讓人感到意外的缺失=>不開安委會,讓人不禁好奇集團與該工廠內的安全文化與管理機制為何?
遇到委會的官員,官員側面表示,由於此一案件沒有"勞工傷亡",所以由主管機關工業局來主導..........政府單位的分工邏輯讓人摸不著頭緒.....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From ISEP to RM

一位工作能力很強又很帥的學弟(山寨版的仔仔,但已婚有了小孩,而且會抽菸。女性未婚潛水客無須來函詢問,感謝)
受命要幫公司規畫成立風險管理部門
有幸與他討論以下議題(順便凹了雞排與飲料當下午茶)
環安如何轉型去做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部門的主要業務?
與原有環安的區隔與分工?
這個部門人選的能力與需求?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如何減少環保稽核

是說工業區的區域聯防組織做得很好、很用心
知道大部分的工廠都有環保稽查與罰款的切身之痛
所以邀請在地環保局稽查單位的長官,
來分享一些"減少彼此共同困擾"的技巧與心得....